本文授權轉自:成長樹(ID:chengzhangshu99)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內心還蠻感慨的:
廣東、江西、新疆……多地政務已經接入Deepseek,首批AI公務員正式上崗。
年初Deepseek爆火,沒想到這么快,已經取代人類了。
網上有人問Deepseek:鐵飯碗還能端幾年?
它的回答是:2025年公務員薪資待遇可能下降。
它沒明說,但暗示的意味已經很明顯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卷上天的鐵飯碗,可能已經“鐵”不了多久了,其他行業更不用多說。
我跟身邊很多朋友聊,發現大家明顯能感受到,以前那種拼知識量、每門課拿高分的傳統雞娃路線行不通了。
現在時代變化又太快,大家壓根預料不到10年后,20年后,孩子會從事什么工作?
AI時代的我們,到底該怎么養育孩子?
從最近風頭正盛的兩位科技大佬身上,好像能看到一些新思路。
一位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
今年春晚上穿花棉襖,扭秧歌的機器人,就出自他家公司之手。以后咱們這代人的家務、養老,可能就靠機器人了。
另一位是DeepSeek之父梁文鋒。
他帶領團隊研發出的AI大模型,以不到1/10的成本,全面對標GPT-4o,被美國稱為“東方神秘力量”。
出現在新聞聯播內的梁文鋒
兩位都出身普通,沒什么特殊的背景,父母經濟實力也不出眾。
王興興誕生在浙江寧波,梁文峰來自廣東湛江,父母是小學教師。
雖然從事的領域不同,成長經歷也不同,但他倆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身上確實有很多相同的特質。
學霸VS非典型學渣
成功都是因為這一點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因為熱愛。而這種熱愛,不是一般的興趣,而是近乎癡迷的執著。
梁文峰和王興興的成長經歷,都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
梁文峰不用說,貨真價實的學霸,17歲就以狀元身份考入浙江大學。
據說他從小就喜歡計算機和數學,初中開始自學高中,甚至大學數學。
2002年,在那個大多數人還不知道AI的年代,他就斷定: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大學畢業,期間近20年的時間,梁文峰一直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默默耕耘著,這才有了DeepSeek的橫空出世。
可能有人會說:像梁文峰這種學霸,干什么都能成,普通人壓根兒比不了。
那不妨再來看看王興興的成長經歷。
別看他現在是全球機器人領軍人,學生時代的王興興,可是學渣一枚。
因為從小就偏科,英語成績差,老師都跟他媽吐槽說:這孩子有點笨,連王興興都一度懷疑自己能力不行。
那他的英語差到什么程度呢?
中考因為英語拖后腿,差點沒考上高中;整個高中階段,英語只及格過3次。
雖然最后也上了一本,高考和考研都因此錯過了理想院校。
但好在,他沒有氣餒,而是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機械制造領域了。
我記得有個采訪里,王興興說:自己有20多年的機械設計經驗了。
主持人很驚訝,因為他今年也才35歲啊。
后來我查了不少資料,才發現人家還真沒說錯。
因為從小學起,王興興就開始瘋狂看科技紀錄片,鼓搗各種小發明。
王興興從小就喜歡玩電子電路
上初中,他就造出了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高中開始鼓搗化學實驗。
到了大學,開始接觸機器人的王興興,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在沒錢,沒材料、甚至沒工具的情況下,他愣是憑著自學,攢材料和手工制作,研究出了兩足機器人。
王興興大一時做出的雙足機器人
憑著這種超強的研發和動手能力,王興興又在研究生期間,用低成本制造出了四足機器人XDog。
在上海大學實驗室的王興興和背后的XDog
也是因為這個成果,他一路開掛,拿到融資,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不可否認,兩個人的成功,多少帶著一點時代和基因帶來的偶然性,但更多的,自身特質導致的必然性。
比如有自己發自內心熱愛的事業,什么都阻擋不住;
比如愿意在一個行業深耕,能不計成本和時間的堅持和鉆研。
不管學霸還是學渣,當一個人能把熱愛做到極致,那他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如果孩子有熱愛
再說個有意思的,梁文峰和王興興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思路上也有一定相似之處。
梁文峰是學霸不假,但小時候也是妥妥的“闖禍精”屬性。
因為他太能拆家了,拆玩具、拆器械、拆電子設備……
面對這樣的兒子,梁文峰他爸也沒責備,還把報廢零件留給孩子研究。
Deepseek總部至今還留著一臺他小時候拆過37次的收音機,旁邊寫著:所有偉大的創新,都始于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
換句話來說,正是父母的保留了梁文峰的探索力和好奇心,塑造了他敢想敢做的性格,后來DeepSeek才會誕生。
王興興也差不多。
他三年級就拆過家里的電視機、收音機,父母的反應是:遞上工具箱,告訴他:“裝不回去,就別吃飯。”
后來發現孩子不是胡鬧,而是真的喜歡,也有天賦,他們甚至允許他每年拆解5件電器,但提交一份《拆解報道》。
前面說過,王興興的偏科,導致他從小成績就不好,差點考不上高中。
這種情況下,父母都沒逼他去補課,而是一直鼓勵孩子做喜歡的事兒。
好多人看了他倆的經歷,感慨說:
不要死磕成績,要接納孩子的愛好,要允許試錯,要揚長避短……
這些話都沒錯,但我感覺這只是一方面。
兩對父母,允許孩子做喜歡的事不假,但也不是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他們會引導孩子解決實際的問題,學著自己獨立思考,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識。
就像梁文峰,他之前在DeepSeek的開發者大會上說過:
“父親從不問我考試排名,只問今天解決什么問題,這種對解題本能的呵護,是我后來敢于挑戰技術無人區的勇氣。”
所以,呵護孩子熱愛,不是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呵護娃的好奇心這么簡單。
首先,咱們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熱愛?
我經常聽一些姐妹吐槽,自家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刷視頻、打游戲。
其實那不是熱愛,而是多巴胺被頻繁刺激,讓孩子當下覺得很舒服。
一旦停下來,他們反而會因此陷入失落、焦慮等負面情緒中。
但真正的熱愛呢,恰恰相反。
即使很難,即使沒那么舒服,即使短期內看不到回報,你依然愿意全神貫注的投入。
它能讓你感到充實,能讓你感覺自己得到了提升。
再有,哪怕是做喜歡的事情,也不能放任自流,全憑孩子的感受來。
因為即便真的熱愛,如果沒有方向,沒有正反饋,沒有現實的聯結,也會被時間慢慢消磨掉。
最后還想再說句大實話:
我們普通父母,還是要幫孩子平衡好學習和興趣,起碼保證孩子有高中上的前提下,再去鉆研愛好。
畢竟,哪怕厲害如王興興,如果沒有大學這個平臺,也很難接觸到后來的資源。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