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庭梅
2025年2月26日下午,我從院領導手中接過了2024年“記者看法院”征文“年度影響力作者”獲獎證書。每每回想起那一刻,我的內心既感到榮幸又十分忐忑。因為我深知,這份榮譽是集體的,代表了《中國審判》雜志社的影響力正在日益提升,正被越來越多的法院人和媒體同行看到,“中國審判”的金字招牌正越來越亮。
圖為獲獎證書 攝影 張曄
01
集體的力量
這份榮譽離不開新聞從誕生到出版這條“流水線”上的每一環節。在人民法院出版社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雜志社建立了完整而嚴謹的工作流程,每個人各司其職,清楚自己的任務與目標。雜志社分管領導作為審稿的第一道“把關人”,從意識形態到細節表述,為每一篇稿件保駕護航;美術編輯通過排版、配圖、調整間距與字體,將稿件安放在雜志最合適、最美觀的位置;二審負責人不厭其煩地修改字句、標注錯誤,逐一消滅問題;新媒體部門通過在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等處刊發電子版文章,顯著提升了文章的影響力;通聯發行部和事業發展部的領導同事們為這艘航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綜合部門則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
同樣,作為《中國審判》雜志社的記者,我們深刻理解彼此的艱辛與喜悅。無論是熬夜寫稿時的崩潰,還是約稿被拖延時的焦慮,抑或頸椎病、偏頭痛等“職業病”的困擾,我們都共同經歷過。與此同時,我們也深知寫出好稿后的滿足感,稿件得到認可后的自豪與開心。
02
寫作的意義
有時,在深夜的寫稿過程中,我會思考:寫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從“小我”出發,我將其總結為三個字——“對得起”。
首先,對得起采訪對象。許多法官在接受采訪時,充滿了對辦案的熱情與認真。他們可能平時沉默寡言,但一談到法律問題,便滔滔不絕。我希望他們看到采寫的文章時不會失望,能夠覺得犧牲寶貴辦案時間接受的采訪是有意義的,通過媒體傳遞的法律價值、法治方向是受到社會認可的。
其次,對得起自己。人們常說“新聞是歷史的底稿”,對我而言,它更是記者生涯的記錄。每一篇自己寫就的文章,標題下都署著我的名字,這些文字將伴隨我一生,我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字。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個印記,我希望這印記是干凈的、閃光的。
最后,對得起每一位讀者。好的文章應當能夠透過文字引發讀者的共鳴,而讀者的思考會賦予文字第二次生命。我希望我寫出的文字能夠傳遞價值,而非成為一種負擔,讓讀者通過閱讀感受到司法的力度與溫度。
03
新聞人的“三重”修煉
在《中國審判》雜志社工作多年,我時常會回想起領導對我第一篇稿件的認可,也會翻閱剛入職時寫的那些稚嫩的文章,以此提醒自己不斷進步。結合在雜志社工作的實踐,我有三點深刻的體會。
第一,腳底板要沾滿泥土,筆桿子才能傳遞溫度。新聞的厚重感永遠來自現場的溫度,這種溫度是新聞從業者對真實世界的觸覺感知,更是專業精神的具象化表達。作為記者,我始終相信:深入現場的沉浸式采訪不是簡單的信息采集,而是重構新聞場景的過程。就像考古學家通過陶片紋路復原文明圖景,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借助具象化細節來激活讀者的共情通道。在報道實踐中,我重視觀察細節。每當采訪法官時,除了常規的案情詢問,我總會拋出幾個看似無關的提問:“開庭當天的天氣如何?”“當事人穿著什么衣服?”這些細節恰恰是還原現場的“拼圖碎片”。當讀者透過報道感受到法庭的莊嚴、嗅到調解室里的茶香、聽到判決書翻頁的沙沙聲時,新聞就完成了從信息傳遞到情感共鳴的質變。這或許就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真諦:用細節的溫度融化事實的堅冰,讓真相在具象化的敘事中自然流淌。
第二,寫作是船,編輯是帆。寫作是船,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創意,是作品的基礎與核心。編輯則是帆,為作品提供動力和方向。通過優化結構、修正細節、提煉語言,編輯能夠幫助作品更好地傳達思想、打動讀者。沒有帆,船可能停滯不前或迷失方向;沒有編輯,作品就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寫作的細節打動人,編輯的細節卻折磨人。寫作與編輯緊密協作、共同發力,才能共同推動作品駛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我會在寫作、編輯時認真核實引用材料的出處,字斟句酌,以確保文章的準確性。
第三,團隊協作勝過單打獨斗。在雜志社,我經歷了建黨百年、全國兩會、脫貧攻堅、新中國成立75周年等重大選題報道。每一次重大選題都是一場硬仗,但我們總能互相鼓勵、互相支持,跨越一個又一個難關,離不開大家從部門內的配合到跨部門的協同。記得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專刊出版前,我們連續奮戰數日,從選題策劃到采訪寫作,再到編輯排版,每一個環節都凝聚了團隊的心血。辦公室里,鍵盤敲擊聲、討論聲此起彼伏,大家雖然疲憊,但眼神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最終,當雜志如期出版,看到讀者們的積極反饋時,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與自豪。這種高效協作的模式是我們的秘密武器,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
新的一年,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工作要求,繼續深耕細作司法審判資源“富礦”,把人民法院義正詞嚴講清“法理”、循循善誘講明“事理”、感同身受講透“情理”的故事講深講透講活,寫下更多“接地氣”“暖人心”的司法故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5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63期
編輯/孫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