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處在吉林老城東側,在今天吉林市昌邑區主城區內有過很多大型的菜園,其出產的各種蔬菜是舊時節整座城市重要的副食保障,種菜也是早期東關民眾的主要營生。在歷史上,許多初到吉林城的關內移民都以種菜為業,吉林首富老牛家、創辦裕華紡織廠的許家,都有過在東關種菜的經歷。甚至黨史中大名鼎鼎的李維民、張玉玢,其長輩抵達吉林城后,原本也是以務農種菜為生。
盡管昌邑區主城區內早已沒有了菜地,但我還依稀記得東方電影院修建之前,斜臥在東大泡北側的楊家園子里排排地壟;也記得機器局南門對面,隔著道路就是長勢喜人的茄子地、豆角架“集群”;還記得如今通潭大路北側寬敞的農田,和浮蕩在附近淡淡的農家肥味道。不過,盡管見過“城市里的菜田”,但我卻沒有農民在這些菜田里勞作的記憶。
種菜屬于園藝范疇,其中灌溉是極有講究的。吉林東關大地臨近松花江、二道江,另有諸如蓮花泡之類的泡澤水系,看似并不缺水源,但事實上,在遠離江岸的農田,灌溉還是以井水為主。例如永昌胡同南側西高東低、曾有土墻圍繞的菜地(今解放東路中信大廈一帶,俗稱“楊家園子”或“大地”),歷史上就曾以井水為灌溉水源。聽老人們回憶,當時東關菜地里的水井大致有兩種,兩種井口很寬大,區別在于一種是轆轤把的水井,另一種是畜力拉動絞盤汲水。
在老人們的描述中,那種畜力水井在老昌邑屯的各個菜園中并不罕見,其中以而山神廟上坎的一架最大:一匹老馬掛著橫桿,圍繞著一個底盤為木齒輪的圓錐體絞盤打轉,齒輪連接著旁邊水井上樹起的井架,隨著絞架上掛著的“木制傳送帶”的轉動,十多個水桶輪番從井的深處汲出水來,自動灌入一側的水槽,用以灌溉。另外在一些圖片中,還有人力代替畜力使用這種絞盤水井的場面。
很長時間,對這種特殊的水井,我只有腦海中想象出的大致模樣,一直沒有見到實物,也沒見過實景照片。后來陸續在《滿州日日新聞創刊滿十周年紀念寫真賬》《中東鐵路大畫冊》,以及一些老明信片中,見到了這種特殊水井。雖然影像并非是吉林市的歷史照片,但經前輩辨認,與吉林東關菜地里曾經的水井幾乎一樣。此外,在老照片中還看到了一種雙轆轤把的水井,打水時可以兩人在轆轤把兩側同時打水,單位時間內可提高汲水量。
時光荏苒,曾經廣袤的吉林城東關菜地已然化作現代化都市,現代人也漸漸淡忘了從前過往。不過細想起來,昌邑區的壯大發展,卻與那些在菜地勞作的先輩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曾經菜地里突兀的井架,又何嘗不是見證了昌邑大地歷史變遷的豐碑。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辛野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