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 郭小興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1600字)
一場開啟NOA智能輔助駕駛的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將繁華背后的隱憂再次推至前臺,更撕開了新能源行業的智駕幻想、技術裂痕與監管滯后。
截至目前,任何對事故原因的推測都不足為憑。但面對逝去的寶貴生命,我們至少可以將已被反復警示的兩點風險,真正地刻骨銘心:
1)智能駕駛系統目前還不能代替人類承擔事故風險和賠償責任;2)不能完全信任電子技術,尤其是事故發生時的緊急操作和事故發生后的救援環節。
1
智能駕駛:車企狂吹智駕平權與技術現實的鴻溝
根據第一創業證券研究所,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L2+級智能駕駛滲透率已達42%,較三年前增長近300%。
但與智駕滲透率一起增長的,是事故數量。有數據顯示,2019-2024年間,智駕相關投訴超4000宗,涉及緊急剎車、強制變道、無法識別障礙物等危險行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采用“期貨式營銷”——提前安裝硬件卻延遲功能落地,導致用戶陷入功能未激活卻需為潛在風險買單的困境。且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普遍存在“重宣傳、輕落地”現象。
在技術層面,多數車企的智駕系統未經過大規模復雜場景測試就直接發布,將安全風險轉嫁給用戶。
事故中,小米SU7的NOA系統在碰撞前幾秒才發出警報(根據現有信息推斷,有待最終定論),駕駛員接管時車速仍達97km/h。我們必須承認,L2級智駕存在不可忽視的兩大缺陷:
1)感知邊界模糊:純視覺方案對靜態障礙物(如水馬、護欄)識別率不足30%,激光雷達方案雖更優,但成本高昂難以普及;
2)應急邏輯缺陷:AEB功能在駕駛員接管時自動失效,導致緊急制動錯失黃金時間。
小米SU7的此次事件進一步說明,智駕技術的安全性尚未被市場充分驗證,一旦出現事故,仍需依賴政策與車企兜底,而非技術本身。
再深一步探究,智駕最大的隱患不是技術,而是對人性的挑戰。駕駛者在逐漸熟悉智能駕駛系統后,因為可以緩解疲勞,會逐漸信任智駕。
這是人性使然,沒有人不喜歡偷懶。
即便事前進行過充分培訓,也難免產生沉迷與信賴。
而在使用智駕系統時,系統一方面讓駕駛者的身體放松,同時又要求保持高度警惕觀察環境,隨時準備接管車輛,這無疑是違反了人性。
一旦因此出了事故,廠商可以把問題推在用戶過度依賴智駕上,定性為“自動化偏誤”。
2
電子技術:進步顯著卻非“萬能”
新能源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迅猛,傳感器、芯片、算法不斷升級。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短板。比如智能駕駛依賴的傳感器融合技術,在極端天氣下性能下降;算法對復雜交通場景的學習能力尚未成熟。
新能源汽車電池起火的問題也尚未根治,智駕系統故障可能進一步加劇逃生難度。車企在追求智駕功能迭代時,往往忽視與電池安全性的協同優化,形成新的安全隱患。
此外,嚴重的新能源車事故幾乎都會面臨關于車門無法打開的質疑。2024年4月發生在山西運城、導致三人死亡的問界M7事故中,車門未解鎖,封閉式門把手未彈出,導致救援人員無法打開車門,只能破窗救援。這起事故的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在碰撞瞬間,前機艙的電源和信號線被切斷,致使門把手無法收到解鎖信號。
它們安全與否,完全取決于事故瞬間是否有可靠的供電和信號傳輸。
電子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遠未達到宣傳的 “烏托邦”。
3
行業標準缺位:發展路上的“模糊地帶”
理想汽車CEO李想曾在朋友圈中寫道:“呼吁媒體和行業機構統一自動駕駛的中文名詞標準,避免夸張宣傳造成用戶誤解。”
這一呼吁,道破行業亂象。部分車企為營銷,將 L2 級輔助駕駛包裝成自動駕駛,給用戶不切實際的期待。事實上,當前多數新能源汽車的 “自動駕駛”,本質仍是輔助駕駛。
“10年比亞迪第一臺純電汽車上市,15年了,關于數據、電池、智駕,工信部還沒拿出嚴肅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這咋推動產業超車?” 網友的尖銳質疑,直擊行業要害。
新能源汽車賽道,電池安全、智駕數據交互、自動駕駛分級等關鍵領域,長期缺乏統一強制標準。企業各自為戰,電池安全測試五花八門,智能駕駛宣傳術語混亂,消費者難辨優劣,產業協同也因標準缺失效率低下。
沒有標準的指揮棒,技術迭代可能走向無序,產業超車更如霧里看花。【《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