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腰不彎,就沒有扛不動的山”。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本報記者 馮永亮 | 鄧少東
“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和……”春潮涌動的時節,八桂大地歌聲飛揚。當木棉花染紅祖國南疆,“三月三”的歡歌再次唱響。
今年,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的學生迎來了特殊的“山歌對唱伙伴”。借助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搭建的“渝桂同步課堂”,崇左市的壯鄉孩童與千里之外的重慶學生齊聚“云端”,跨越山川同上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課。
看著孩子們活潑生動的表現,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黃平化激動不已,面對邊境地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困境,自1989年投身教育事業的他與團隊成員陳留、閉曉丹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讓邊疆師生與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師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出邊境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36年的堅守,不僅成功推動邊境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更鑄就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接力史詩。
關愛學生:
從“心貼心”到“云守護”
初次見到黃平化,記者便看到他那些發黃的筆記本,上面工工整整記錄著學生名字、成績、性格特點,以及父母外出打工的地點和聯系方式等。這些筆記本是他關愛學生的“秘密武器”,密密麻麻記載著每個學生的變化。
1989年,剛滿20歲的黃平化從南寧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偏遠的天等縣都康鄉多信小學任教。那里校舍簡陋、條件艱苦,而他接手的班級頗為特殊——43名學生中,36名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僅春節才能相聚。
“只要腰不彎,就沒有扛不動的山。”天等在壯語里的意思是豎起的石頭,看著學校周邊處處聳立的石山,血氣方剛的黃平化很快便抹平心里的落差,并立下錚錚誓言。
那時,黃平化既是老師,又充當著父母的角色,他與學生一起聊天、運動、勞動。在沒有大數據的年代,他靠一個個筆記本記錄學生的點滴變化。為全面了解學生情況,黃平化常常利用雙休日,騎車到十幾公里外的留守兒童家中家訪。
而這一扎根,便是10年。黃平化摸索出適合鄉村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每個學生創造適合的學習場域,創下所帶學生10年無一人輟學、無一起安全事故的紀錄。憑借優異的教學成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黃平化贏得了同事、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贊譽。
與師傅黃平化一樣,陳留也格外關心呵護學生成長。在她擔任校長的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這份關愛在“心貼心”的基礎上多了數字化的色彩。學校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數字學生”系統,深入分析、細化學生行為,完整勾勒出學生信息全貌。該系統既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也為教師開展精準教學提供指導。
陳留向記者講述了學生小亦的成長故事,可謂該校學生數字化成長的縮影。小亦乖巧內向、缺乏自信,在英語學習上投入大量時間,成績卻不理想。借助“數字學生”系統,英語教師發現小亦閱讀以繪本為主,但文本閱讀存在不足。于是,英語教師聯合語文教師為小亦制訂針對性指導方案,引導其閱讀更多文本類課外讀物,同時加強作文等方面指導,補足小亦的學習短板。經過一年的干預指導,小亦閱讀成績和英語學業質量顯著提升,她還完成了英語小說創作。
“教師只有洞察學生困難,找準成長關鍵點,才能有效支持學生?!?/strong>陳留說,數字化技術為學生拓展出無限可能的學習空間,能夠助力每個學生找到興趣點與發展方向,從而實現個性化成長。
陳留的徒弟閉曉丹則略顯“傳統”。閉曉丹出生于1987年,2016年從南寧調到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一小學工作,次年加入黃平化“春風化語”工作室,她最關心的是用文化浸潤學生心靈。
一次,閉曉丹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向學生提問為何而讀書。學生熱烈討論,答案五花八門,有一名學生稱國家強大了,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這樣的觀點引發學生爭論,閉曉丹內心難以平靜:一個人如果缺少奮進力量,很容易淪為“躺平族”。
于是,閉曉丹帶領學生“日行紅色邊關”。在友誼關下,學生聆聽友誼關的前世今生;金雞山上,戰士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令學生熱淚盈眶?!拔乙惨袷吺迨逡粯颖<倚l國”“中華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這些充滿童稚卻堅定有力的話語,讓閉曉丹頗感欣慰。
在班級管理中,閉曉丹深挖邊境地區的文化瑰寶,構建“石榴課程”,將民族團結教育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她獨特的班級管理案例被教育部評為班主任工作創新案例。
師徒三代,關愛學生的方式方法雖有不同,但關愛學生之心未曾有變。
2024年教師節,黃平化攜“扛山”團隊亮相廣西教育廳主辦的報告會
(從左至右,依次為陳留、黃平化、閉曉丹)
教師成長:
從“傳幫帶”到“云教研”
“專業上想發展,就找黃平化,他的理念總保持前瞻性?!边@是崇左市不少教師間口口相傳的成長“秘訣”。大新縣桃城第一小學副校長黃萱寧加入“春風化語”工作室時,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榮譽,短短幾年后她已成為廣西特級教師、廣西教學名師、正高級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大滿貫”,而這離不開黃平化在教科研、成果培育等方面的助力。
其實,黃平化在專業發展上也曾遭遇困境。20多年前,已獲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的他,因一位專家的話而警醒:要有自己的專業話語權。此后,黃平化踏上了專業發展之路,教科研與成果培育齊頭并進,并斬獲多項自治區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自己成長了,黃平化更致力于幫助學校及區域內教師快速成長。他尤為關心青年教師,積極為青年教師制定生涯規劃,督促其從事教育研究,指導其撰寫教育論文。他深入課堂與青年教師磨課評課,傾聽教師心聲,借助微信公眾號“睿之心語”分享經驗。在他的引領下,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教育集團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3名,廣西特級教師7名,市級學科帶頭人32名,26名教師榮獲自治區各級各類賽課一等獎。
如今已是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的陳留就是黃平化“手把手”帶出來的。這個因為父母支邊而來到崇左的上海姑娘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并且借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立了區域青年教師訓練營和縣域研修共同體,打破校際空間壁壘,帶動崇左市大批青年教師提升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解決了一線教師長期找不到得力教學輔助工具的難題?!标惲艚榻B,學校借助平臺賦能教科研,推動教學模式、方法改進,并凝練成果。近年來,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累計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自治區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真正實現“科研賦能,驅動內核發展”的既定目標。
面對教改重難點問題,陳留還創建“雙師三導”教學模式:線上名師講授基礎課程,線下教師側重個性化指導,AI系統提供實時反饋,形成“人機協同”教學新生態。以AI課堂分析報告為指導,融入多種信息技術深度開展教學研討,為教師課堂設計開出精準“處方”。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在教育數字化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去年1月30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主旨演講中專門提到了該校的經驗,給予了肯定。
學校發展:
從“教育洼地”到“示范熱土”
接受采訪時,黃平化回憶起辦學初期遭遇的困惑:當年邀請教育專家到崇左指導工作,十有八九會收到“檔期沖突”的回復。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座邊陲小城曾因地理位置偏遠、教育基礎薄弱,長期處于教育發展的“視角盲區”。
“越是邊緣越要邁向教育高地!”面對困境,黃平化搬出“扛山”精神,秉持“好學校從關注每一位師生開始”的辦學思想,致力于打造“一所圖書館式的學?!薄?/p>
學校實施“五子工程”,為教師發展引路子、壓擔子、搭臺子、扶梯子、樹牌子,不僅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提升了整個教育集團的實力。
10年間,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從1所發展到4所,教師從幾十人發展到600多人,學生從400多人增加至1萬余名。
近年來,黃平化借助“春風化語”工作室,深耕“閱讀—想象—思維—表達—寫作”五層級轉化實踐,借此輻射引導全市的教育教學改革,其凝練的教學成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小學DI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榮獲自治區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又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此外,近年來黃平化整合實施的教育實踐案例《精耕經典閱讀課程傳承優秀文化根脈》等五個教學案例入選教育部優秀案例。
“過去是教育‘死角’,總是被人們遺忘,現在學校成了祖國南疆教育熱土,前來參觀學習的教師絡繹不絕?!秉S平化頗為自豪地說。
不止“一校好”,還要“校校好”。近年來,作為自治區名校長團隊帶頭人,黃平化跋山涉水累計行程8000多公里,走遍邊境線的110多個教學點開展調研和教育幫扶工作,他用青春和汗水澆灌自己鐘情的“強教興邊”事業。
而陳留則因數字化賦能,實現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蝶變。2020年起陳留帶領團隊開啟變革之旅,她堅信數字化是提升邊境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她的倡導下,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構建新型數智學習空間,藝美中心、科創中心、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等專業場館齊全,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
不僅如此,曾經的徒弟也成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老師”。“為了不拖數智教育的后腿,黃平化書記不僅虛心向團隊里的年輕人學習,還自己開通‘睿之心語’微信公眾號,每周堅持發布2—3篇教育評論文章,以此引領隊伍航向。”陳留笑著告訴記者。
2025年3月19日,崇左市首個學校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室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三小學正式成立。作為主持人,陳留躊躇滿志,她說,“未來將大膽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人才培養、學校管理模式,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努力出經驗、出資源、出成果,帶動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去年,團隊里最年輕的閉曉丹出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校長,目前正致力于帶領學校深化“課程整體育人”特色教育建設和博睿教育品牌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這三位老師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邊境教育守護者的崇高情懷,他們是邊疆的燭光,照亮了學生的前行之路,更是邊境民族地區教師前行的燈塔。”崇左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貴卓說,為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引航作用,下一步崇左市將穩步推進“幫扶式”和“聯盟式”共同體的建設,全面推進邊境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圖片 | 受訪者供圖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