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要開始了,此時草木萌動,滿城春色,正是掃墓祭祖、踏青賞春的時節。如果閑暇之余,您還沒有想好去哪里,正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的“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石頭做的國旗、月球的挖土工具、月球正反面的月壤等,這些記錄中國探月工程成就的實物。在本次展覽上,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系統展示了中國探月工程所走過的月球探測之路。
展覽中,全球首次對比展出月球正面、背面樣品,上百件珍貴實物與圖文史料首度集體亮相。同時,展覽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為主線,圍繞工程歷史背景、研制歷程、主要成就、未來任務等,以實物實證與歷史檔案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展示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項以來,以“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引領,走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
除了已經展出的成就之外,中國探月工程還有哪些最新的進展?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20年來,我們能夠把月球背面的樣品采回來,這是首次,我們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著陸,這是世界首次,而且我們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和日地拉格朗日L2點都分別部署了中繼星,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
從“嫦娥一號”開啟中國深空探測篇章,到“嫦娥三號”攜“玉兔號”月球車首次烙下中國月面印記,從突破月背中繼通信技術架設地月“鵲橋”,到“嫦娥五號”攜月壤凱旋。工程研制團隊一條龍攻關攻堅,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步步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探月之路。我們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工程實施、產業帶動、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成果。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我們是起步晚,但是我們起點高,是我們采用了最新的技術。第二個是我們發射次數少,但是我們成功率很高,達到了100%,第三個特點就是我們國家投入少、產出多,獲得了一系列世界上首次的成果。
吳偉仁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三不一超”——20年來技術指標不降,經費不超,進度不拖,超額完成了任務。現在嫦娥七號任務進展順利,預計在2026年前后發射,將對月球南極環境和水冰資源進行勘察探測。
嫦娥八號預計在2028年前后發射,將開展月面科學試驗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嫦娥八號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嘗試開展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的試驗,在月球上就地取材建造“廣寒宮”已經不再是神話。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當前,已開展研制第一臺在月球“打磚”的機器。它可以把太陽能聚集起來工作,產生1400至1500攝氏度的高溫把月壤熔融。這樣可以“就地取材”,通過3D打印技術將月壤“打印”成不同規格的“月壤磚”,這樣的話不需要地上帶水去,不需要帶其他配方配料去,完全是就地取材。
作為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動的首站,本次展覽為期2個月。后續,還將啟動探月精神宣講、全國巡展等系列活動。
(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