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K說聯盟
鳳凰網財經訊 4月2日,聚焦近期引發社會熱議的智能駕駛安全爭議事件,鳳凰“K 說聯盟”特邀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汽車專家房力耕發起“智駕安全邊界”專題直播,就智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高速NOA的技術門檻與安全設計、動力電池安全的技術邊界、數據主權與責任認定的行業難題等核心矛盾展開深度對談。
01
從“實驗室安全”到“現實安全”的跨越
實驗室里精心設計的碰撞測試、完美標注的高精地圖、恒溫恒濕的仿真沙盤,往往敵不過現實世界的一根斜插鋼管、一團夜間團霧、一張褪色的施工警示牌。
以這次小米SU7燃爆事故為例,田豐在直播中表示,夜間影響視線,同時路面有施工,路況處于非標準情況下,智駕系統有巨大挑戰。
此前就有媒體反映,智駕在道路異常(如塌陷、積水)、異形障礙物(水馬、錐桶)及夜間/惡劣天氣等場景下易出現識別延遲或誤判。另外,強光眩光、隧道明暗交替、廣告牌圖像誤判,甚至看不見的“中微子”,輔助駕駛也常常誤以為真。
即便車企就算有100種極端場景的預演,但用戶遇到的往往是第101種意外。
對于這種情況,田豐建議,當車輛出現狀況時,可以不是直接從智駕切換到人工,而是設立一個降級的處理模式,比如說靠路邊停車等。“未來每一輛車可以都配備這樣的一個模式,在極限情況下,駕駛員反應不過來時的一個處置方案”。
田豐的建議,本質上是給智能駕駛系統裝上"創傷應激反應機制",因為在這種超出智駕認知的極端場景下,“降級”比花里胡哨的功能堆砌恐怕更為保險,畢竟安全不該是選裝件,而是出廠默認值。
02
10S緩沖期,哪家車企能做到?
高速NOA 需要的算力,是不是必須匹配激光雷達?高速行駛條件下雷達反應時間能否留出足夠制動距離?
田豐在直播中坦言:“碰撞前2秒左右發報警,我們任何人都反應不過來”。
2024年9月我國曾頒發過一個國家標準《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GB/T 44721-2024),該國標對于需要傳統駕駛員接管車輛時,ADS發出介入請求的發出時機是有時間要求的:即從發出到因執行最小風險策略(MRM)而終止的時長應不小于10秒,以使駕駛員有充足的時間接管車輛。國際通行的智駕系統接管緩沖期也普遍設定為10秒以上。但田豐指出,目前多數車企的智駕系統均未達標。
以當前技術條件,若僅依賴毫米波雷達,即便以200米探測距離計算,在時速120km/h(33.3m/s)場景下,系統從識別風險到完全剎停的理論極限時間僅6s,這與國家標準存在4秒缺口。
激光雷達300-500米的超視距探測能力,雖能勉強達標,但平均售價遠高于純視覺方案,這也導致激光雷達在宣傳片里是“安全守護神”,在走量車型上卻是首砍對象。
鳳凰網財經發現,以目前市面車企的技術儲備來看,最可行的方式仍為限速——即在復雜駕駛條件(如換道、避障)下其產品時速往往會限制在100km/h以下,通過犧牲通行效率換取合規緩沖時間。
在技術成熟之前,車企恐怕不得不在這種“速度枷鎖”與“風險敞口”之間極力尋求平衡。
03
車廠熱衷的“智駕”,真的智能嗎?
目前市面所有的“智駕神話”,都像是資本市場的海市蜃樓,吹功能時像喬布斯,談責任時像賈躍亭。
對于當下車企熱衷的“智駕”,汽車專家房力耕表示,很多消費者還沒有完全了解L2駕駛輔助是什么,從L0到L5的自動駕駛分級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標準,L2所對應的是部分自動化,車輛能提供方向盤控制、加減速等有限操作支持,但駕駛決策主體是人類駕駛員。
“智駕”目前仍屬于輔助駕駛的范疇,并非用戶們常常誤解的“自動駕駛”。車企吹噓的“全場景覆蓋”,就像健身房自拍永遠只拍充血的二頭肌。
“L2是駕駛輔助,不是智駕,智駕是被汽車廠商包裝出的概念。L2對駕駛員有要求,不管L2系統是否對風險進行了提示,都需要駕駛員判斷,及時主動接管”。
他還表示,現在車廠宣傳時把L2輔助駕駛宣傳為“解放雙手”,是巨大的誤導。消費者能買到的所有帶有L2級駕駛輔助的車,用戶手冊里會很明晰的寫明,使用駕駛輔助時,需要駕駛員全程保持對路況的關注,作為駕車的安全主要負責人,要實時的接管車輛。
“在每臺車上都會有這樣一個免責聲明,其實是車廠已經做了風險規避。像是在暗示,如果你出現事故,是因為你自己沒有盡到安全駕駛的責任”,房力耕表示,但事實上,在現實中,就像人們買個電器,很少會打開看完厚厚一本說明書,加上智駕啟動也很簡單,消費者買來就直接使用了,“對于用戶來說,恰恰錯失了被好好提醒的環節”,房力耕表示。
此外,房力耕還表示,汽車行業長期存在一種傳播套路,廠商在新車發布及銷售傳播過程中,常常拿出最頂配版本向媒體展示。官網上的圖片,或是首批提供給媒體試駕的車型,大都是頂配車輛,通過能力最全面的產品進行傳播。如此一來,用戶看到的是車輛能力最強、最全的版本,但這并非大多數用戶實際會選擇的版本。
在實際購買時,大多數用戶傾向于中低配版本,但中低配版本與高配版本的能力差異無人提及,“這就導致了巨大的信息差”,房力耕表示。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智能駕駛方面,在動力系統、操控系統等諸多方面也同樣存在。
從某種程度上說,車廠們連畫餅都畫的有點“種姓制度”,頂配用戶吃餡,低配用戶啃皮。
“廠家宣傳高配版本,用戶購買低配版本后,在使用過程中因能力差異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本質上是廠商過度宣傳導致的信息不對稱,需要被政策監管”。
04
行業難題:誰來“智駕”的意外買單?
技術不應該有“種姓制度”,馬路也不該變成車企的“免責試驗場”,按理來說,“智駕”事故的確責不應該是行業難題,而是法律條文明令行止下的清晰準則。
對此,房力耕表示,管理體系需要和技術一起升級,就像安全帶發明后,交警才針對不系安全帶的行為進行處罰;酒駕禁令出臺后,交警才開展酒駕篩查工作。如今,L2 級駕駛輔助開始大量普及,那么從駕駛員培訓,到交警執法過程,“都應該對不正確使用駕駛輔助的行為加以約束和管理”。這種監管真空,縱容了車企用“解放雙手”的話術收割市場,卻讓消費者在事故瞬間淪為“人肉安全冗余”。
他舉例,現在有用戶在方向盤上掛水瓶,自己躺著睡覺,這類行為應該如同開車打手機、開車抽煙一樣,被列入違法駕車的違章或違法條例中,同理,在未來智駕時代來臨之前,其他相關管理配套體系應該與技術同步完成配套升級。
此外,房力耕也表示,車企在宣傳新車時,更多的是傳播智駕能干什么,在哪表現的好,但對于哪些時候需要真人介入,車企往往是不說的。房力耕認為,車企這種宣傳策略給很多消費者帶來了一種誤解,“我這個智駕是無所不能了,我就可以在車上睡覺了,可以在車上吃東西了,可以在車上辦公了。”這往往是智駕事故的根源。
房力耕提醒,現階段國內所有車企公開售賣的車型上,都只是L2級別的智駕輔助系統,都需要駕駛員時時刻刻負擔起全部的責任。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不要把自己的安全意識,綁定在車企的技術烏托邦幻想上。
?東亞財評聚焦國內外熱門財經話題,品評有價值的商業人物和訊息。我們的宗旨,是讓大家在這里,讀懂東亞,理解中國,擁抱世界。
廣告商務請加微信 131-6168-817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