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虛增利潤總額逾5億元,且占比超過50%……近日,監管部門對*ST普利依法從嚴作出行政處罰,并啟動股票終止上市程序。
財務造假是資本市場的沉疴頑疾,讓投資者很受傷。屢禁不止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小算盤”作祟:相較于如實披露不理想業績可能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失去上市公司身份,動動腦筋、改改數據,賴在資本市場便利融資,似乎更劃算。在業績亮起紅燈時,一些公司選擇鋌而走險,想方設法蒙住監管的眼睛,維持上市身份的榮耀。
要徹底根治財務造假,就得讓上市公司算明白這筆財務賬、長遠賬:造假得到的或許是眼下年度考核的過關,付出的卻是賴以生存的誠信根基,數十倍的財富懲罰,甚至職業生涯的終結。一旦越過法律紅線,必然得不償失。
尤其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健康穩定運行的股市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弄虛作假破壞市場誠信機制,擾亂市場運行秩序,動搖投資者信心。必須對以身試法的造假者重拳出擊。
嚴懲首惡是關鍵。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關鍵少數”往往是幕后主使者。只有管住這些亂伸手的始作俑者,才能從源頭上杜絕造假行為的發生。此次監管部門對*ST普利多名高管處以高額罰款,并對相關負責人采取市場禁入措施,給市場敲響了警鐘:“關鍵少數”不知敬畏、不負關鍵之責,則會被依法施以巨額罰款,斷送職業生涯,涉嫌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財產罰”“資格罰”并重,行政、民事、刑事立體化追責,說假話、做假賬最終只能落得人財兩空。
追責幫兇是重點。財務造假屢治屢犯,往往離不開中介機構的默許和第三方的配合。從過往案例來看,不乏中介機構監守自盜,主動提供專業助力,幫助企業財務造假。第三方客戶和供應商也參與其中,通過簽訂虛假合同、虛構業務單據等多種手段,加大造假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對跨企業、跨行業的聯合造假,一方面要堅持“一案雙查”,進一步壓實審計機構、保薦人責任,倒逼其勤勉盡責,切實看好門、把好關;另一方面要形成合力,證券監管、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應加強聯合,對第三方人員進行圍追堵截,著力打破造假生態圈。
一追到底是目標。過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東窗事發時,常常抱有摘牌免責的僥幸心理,企圖以退市一筆勾銷。監管部門多次強調對退市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必須一追到底,決不允許渾水摸魚、一退了之,就是要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近年來,已退市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處罰的不在少數,僅去年便有超過20家退市公司被追責,起到了一定警示作用。市場期望,未來能進一步加大力度,依法作出更多更具有震懾力的處罰,決不允許造假企業因為退市而被遺忘,避免退市成為違法違規行為的避風港。
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在高質量、嚴監管日益成為資本市場發展主基調的當下,唯有誠信經營、誠實信披才能贏得長遠發展空間。上市公司千萬別算錯了財務賬,莫為一時的偽業績換來誠信的最差評,莫因眼下的蠅頭小利丟失立身之本,否則必將自食苦果。(作者:李華林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