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4月2日訊(記者熊麗)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提出,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并部署了五方面23項重點任務。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維護公平有序競爭市場秩序、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民營中小微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入推進“信易貸”工作,推動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截至今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介紹,將繼續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推動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保持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提升貸款質量。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任詠梅介紹,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依法建設了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面向社會提供七大類、多種動產和權利擔保的統一登記和查詢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擔保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創新搭建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幫助金融機構為缺乏信貸記錄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首次貸和信用貸。截至2024年末,資金流信息平臺已為5600萬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覆蓋資金流賬戶8800萬個。
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是做好信用工作的底線要求。李春臨表示,在健全信息安全制度方面,始終堅持“最小、必要”原則,嚴格限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嚴禁超范圍采集信息,嚴禁將非信用信息和隱私信息納入信用評價,持續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授權使用制度。建立信用信息安全管理追溯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將信息處理各環節的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完善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處置機制,確保信息安全管理無死角。在提升系統安全水平方面,要求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均需要達到與重要信息系統相匹配的中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認證,堅決防止信息不當泄露。在強化技術支撐保障方面,已將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于信用信息的共享應用中,大力推廣“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降低信息泄露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