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內卷式”競爭令眾多行業和企業深陷其中,其影響面之廣、破壞力之強、危害性之深,已經到了非整治不行的地步。
連日來,本報以《“內卷”之困》《“內卷”之因》《“內卷”之治》為題,刊發系列深度調研報道,深入分析了“內卷式”競爭的有關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整治“內卷式”競爭。2024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制對象愈發清晰,舉措更具針對性,治理決心更加堅定。
“內卷式”競爭之所以產生,內外部供需形勢變化是重要原因,政府干預不當等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如今不少行業進入新舊動能轉換與存量競爭階段,技術創新面臨一定瓶頸,企業的生存壓力客觀存在。也須看到,一些地方盲目追風口、鋪攤子、上項目,靠著不合理的補貼,讓原本能力不足的企業進入了市場、原本經營不善的企業未能出清,扭曲了資源配置與價格信號,加劇了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干擾了市場順暢運行。
更深層次看,“內卷式”競爭不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發展新質生產力背道而馳。低價、低質、低水平競爭之下,一些商家不惜以次充好、跟風抄襲,以搶占市場份額,對創新者產生了擠出效應。優勝劣汰是市場正常現象,逆向淘汰則不然。“內卷式”競爭已經走到高質量發展對立面,成為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走創新發展道路的阻礙。
病癥多樣、病因復雜,決定了破除“內卷式”競爭必須匯集多方合力,錨定“綜合整治”做文章。
綜合整治要從強化行業自律做起,更大程度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催生出新的行業,行業管理出現許多新情況。我們既要補上新興業態行業組織空位,也要完善傳統產業行業協會職能,還需形成清晰規范的行業標準,把強制性的最低質量標準落到實處,壓縮劣質產品生存空間。如今,鏈主企業在行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強的作用。強化行業自律,增強鏈主企業的責任意識,才能在最大范圍內形成行業共識,構筑起“共生共贏”產業鏈。
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行為越有效。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要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政府“有形之手”應更多聚焦在企業共性問題上,比如打造公平競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切實保護產權,強化市場監管,推動解決單靠企業自身力量難以攻克的技術問題等。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完善市場規則并帶頭遵守規則,規范競爭秩序;又要尊重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允許市場有效出清,進而逐漸達到新的市場平衡。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從短期看,應進一步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嚴格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中的相關要求;從長期看,還需完善財稅體制、優化政績考核,促使各地在錯位競爭中謀發展,破解低水平重復建設屢禁不止的難題。
發展中的問題,最終要靠發展來解決。只有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徹底跳出“內卷”怪圈。廣大企業應積極順應市場變化,鼓起愛拼會贏的精氣神,在增量市場中不斷創新。各地各部門也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卷低價,卷不出高質量發展未來。告別低水平競爭,堅持以創新驅動打破低端鎖定,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以健全的法治護航企業前行,才能將“內卷”壓力真正轉化為發展動力,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的躍遷。(經濟日報評論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