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作者:武漢傳媒學院 李佳慶
春秋無大義,戰國多兵戈,誕生了許多能征善戰的將才。
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白起。他戰無不勝,人稱“殺神”,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坑殺戰俘四十余萬人。
但你知道嗎?如果不是趙國臨時撤換主將,這場曠世戰役的結局或許會改寫。因為原本與白起過招的對手也是一位戰神,戰功彪炳,撐起了趙國的半壁江山。
他就是廉頗。
提到廉頗,就不得不提辛棄疾的《永遇樂》。
那是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六十六歲。朝廷正在籌謀北伐,他積極請纓,想要上陣殺敵,收復大宋失落的河山,但沒有人理會他滿腔熱血。
那一刻,他想到了廉頗。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這問,是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郁悶,也是廉頗壯志未盡、年老見棄的悲傷。
故事要從長平之戰說起。
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交戰,前后僵持了足足3年。廉頗原本任趙國主將,他知道秦軍更擅長突擊猛進,不善持久戰,于是采用了以逸待勞的戰術,想要拖垮對方。
秦軍久困長平,想出了一道反間計:他們攜帶重金來到趙國,到處散布流言,聲稱“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信以為真,立刻召回廉頗,任命趙括為主將。
所有人都站出來反對。
趙括的母親說:“括不可使將。”
她認為趙括根本沒有能力擔任將軍,盡管他自幼研習兵法,侃侃而談,似乎很精通軍事,但她的丈夫趙奢曾經評價過兒子: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實操。
丈夫趙奢也是一代名將,他生前特意叮囑過:“假使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一定要讓他當將軍,那使趙軍失敗的人肯定是趙括本身?!?/p>
趙孝成王一意孤行,說:我已經決定了。
趙括的母親只好答應,但是提出了條件: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請不要株連我。
上卿藺相如也上書,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何變也。”
意思是,千萬不能用趙括,因為他只會讀父親趙奢的兵書,不知道變通。如果他帶兵打仗,一定會敗,會讓趙國陷入到危機之中。
趙孝成王不肯接納他的諫言,覺得廉頗已經老了,無法繼續擔任主將;又覺得藺相如有私心,因為他和廉頗是好友。
武將廉頗,怎么會和文臣藺相如交好呢?
讓時間往前倒退20年,來到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大獲全勝,奪下陽晉城,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
這是廉頗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也是他的成名之戰,從此他屢立戰功,聞名于諸侯。
廉頗深受趙惠文王器重,有些居功自傲。適逢秦國挑釁,覬覦趙國的和氏璧,假裝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換。
當時,藺相如還只是一個宦官的門客,身份低微,但機智靈敏,趙惠文王就讓他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
秦王傲慢無禮,又不想履行十五座城池的諾言,藺相如有勇有謀,戳穿了秦王的偽善面目,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有功,封他作上大夫。
沒多久,秦趙兩國交戰,各有損傷,秦王借口和談邀約趙惠文王見面。
趙惠文王帶著藺相如赴約,宴會上,秦王幾次羞辱和為難趙惠文王,都被藺相如機智地反擊了?;氐节w國后,趙惠文王認為藺相如功勞大,封他為右上卿,官職在廉頗之上。
廉頗心里非常不快,揚言要羞辱藺相如,他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
藺相如聽了這番話,處處躲避廉頗。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正好撞上廉頗騎馬而來。他立刻讓車夫避讓,把馬車趕到小巷子里。他的門客們都很生氣,認為他的行徑很軟弱。
藺相如說:“我怎么會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但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如果我們相爭,必有一傷,那豈不是合了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退讓,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后啊?!?/p>
這番話很快傳到了廉頗的耳中,他深受感動,也為自己的私心感到慚愧。于是,他脫了上衣,在背上捆了荊條,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
藺相如見他態度誠懇,便親自解了荊條,兩人就此和好。
這是典故“負荊請罪”的來源,也是廉頗與藺相如生死之交的開始。
趙孝成王堅持讓趙括領兵。然而趙括年輕氣盛,用兵草率,被秦軍誘入圈套,讓十萬大軍被俘殺,他自己也被射殺于戰場。
趙國上下震驚,開始長達數年的反擊戰,國力漸漸衰弱。
此時的廉頗已經過了古稀之年,因為在長平之戰中被免職,失去權勢,門庭冷落,連自家的門客也紛紛離開,不肯再追隨他。
但廉頗仍有滿腔保家衛國的熱血,他伺機而動,等著趙孝成王重新啟用他。
歷史并沒有讓他等太久。
長平之戰后,燕國落井下石,乘機進攻趙國。趙孝成王想起了廉頗。
七十多歲的廉頗馳騁沙場,把對方主帥斬殺于陣前,將燕軍打得一塌糊涂。他乘勝追擊,包圍了燕國都城,逼得燕王割地求和,獻出五座城邑。
這戰鄗代之戰,讓廉頗再次揚名,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趙孝成王封賞他為信平君,代為相國。此后六七年,廉頗意氣風發,盡管高齡,仍親自上陣率兵,多次擊退入侵敵軍
都說少年應輕狂,中年應穩重,晚年應曠達。
但廉頗似乎不一樣。他打破年齡的桎梏,兩鬢斑白,對生活仍有滿腔期待和熱血,不改初心,為信念而廝殺。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悼襄王繼位。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廉頗的軍職。廉頗備受排擠,既苦悶又憤怒,索性離開趙國,投奔了魏王。
誰能相信?他這時已經八十二歲,被君王厭棄,然而他還想重新開始,他堅持自己可以重新開始。
他內心里始終牽掛趙國,想為趙國盡力。
機會很快來了。
秦國屢次侵擾趙國,趙悼襄王煩不勝煩,想要重新任用廉頗。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魏國接洽和試探,查看廉頗的身體狀況。
廉頗自然歡喜不已。在接待使者的宴席上,他一口氣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想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還可以為趙國上陣殺敵。
他并不知道,這位使者早就已經被人收買了。對方并不想看到廉頗重回朝堂,花重金賄賂使者,讓他說廉頗的壞話。
就這樣,使者向趙悼襄王報告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p>
這是一種隱晦的勸退: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
果然,趙悼襄王聽完后,認為廉頗已經老了,不能夠勝任將領的職位,就這樣放棄了他。
廉頗錯過了回趙國的時機,但他依然保持著一顆為國效力的赤子之心。
楚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并任命他為將。廉頗擔任楚將后,沒有建立什么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p>
他老了嗎?或許身體老了,但他的夢想沒有老。
廉頗最終郁郁寡歡,在楚國病逝,時年84歲。
歷朝歷代,有很多文人抒寫過這位戰場傳奇。在他們筆下,廉頗不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將”,不是戰無不勝的戰神,而是一個懷才不遇的符號。
誰不會老呢?誰不曾遭遇君王的厭棄呢?誰又舍得下建功立頁的抱負呢?
他們都渴望能像廉頗那樣,即便垂垂老矣,能等來君王的啟用,等來一句“尚來飯否”?
那意味著,他們還有機會。
就像王世貞在《八公山憶廉頗》中寫:“八公山下清淮水,猶憶廉頗未老時。”
就像羅隱在《循跡》中寫:“因思漢明帝,中夜憶廉頗?!?/p>
就像張可久在《讀史有感》中寫:“故紙上前賢坎坷,醉鄉中壯士磨跎。富貴由他,謾想廉頗,誰效常何?”
無論身處何種境界,無論什么年齡,都要保持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熱烈的人生是不為自己設限。
大膽追夢吧,老而彌堅,壯心不已。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哈哈哈!如果大宋詞人也有朋友圈》《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