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為什么說腿腳是人體的“血糖儀”呢?
李大叔今年 65 歲,退休后一直過著悠閑的生活。可最近半年,他發現自己的雙腿時常不聽使喚。起初,只是偶爾感覺腳趾麻木,他并未在意。但隨著時間推移,麻木感愈發頻繁,甚至蔓延到了整個腳掌。不僅如此,李大叔走路時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每走幾百米,腿部就酸痛難忍,必須停下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前行。
家人察覺異常后,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李大叔的空腹血糖高達 11.2mmol/L,餐后 2 小時血糖更是飆升至 16.8mmol/L,已經達到了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實際上,像李大叔這樣因腿部癥狀而發現血糖異常的案例,并不少見。
腿腳就像人體自帶的“血糖儀”,這個部位出現變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
為什么腿腳是人體的 “血糖儀”?
下肢作為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血液循環相對薄弱。當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時,會對血管和神經造成雙重損害。
一方面,高血糖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形成微小血栓,影響下肢的血液供應;另一方面,持續的高血糖會干擾神經傳導,使神經纖維變性,造成神經功能障礙。由于下肢的神經和血管豐富,對血糖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容易成為高血糖損害的 “重災區”,進而釋放出各種警示信號。
下肢的 4 種現象暗示血糖超標
1
下肢經常感覺麻木
當血糖升高時,神經纖維會因代謝紊亂而腫脹、變性,導致感覺異常。患者通常會先從腳趾開始出現麻木感,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這種麻木感一般呈對稱性分布,在夜間休息時尤為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
2
腿部行走困難
血糖過高會引發下肢血管病變,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造成下肢供血不足。患者在行走過程中,腿部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產生酸痛、乏力的癥狀,被迫停下休息。隨著病情加重,患者的行走距離會越來越短,甚至出現靜息痛,即不走路時也會感到腿部疼痛。
3
腿部或腳踝水腫
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腎臟功能,導致腎臟濾過功能下降,體內多余的水分和鈉離子無法正常排出,從而積聚在下肢,引起腿部或腳踝水腫。此外,下肢血管病變也會影響靜脈回流,加重水腫癥狀。患者的腿部皮膚會變得緊繃、發亮,按壓后會出現凹陷,且恢復緩慢。
4
腿部傷口愈合緩慢
高血糖會削弱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身體的免疫力,使傷口容易感染。同時,高血糖還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傷口周圍組織缺血缺氧,阻礙傷口愈合。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使是輕微的腿部擦傷或潰瘍,也可能長時間難以愈合,甚至會引發嚴重的感染,如糖尿病足。
如何科學控糖?
1
飲食調控
遵循低糖、高纖維的飲食原則,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優質蛋白質的比例。同時,要注意控制飲食量,避免暴飲暴食,定時定量進餐。例如,早餐可以選擇燕麥粥、雞蛋和牛奶;午餐以糙米飯、清蒸魚和清炒時蔬為主;晚餐則可食用玉米、瘦肉和涼拌蔬菜。
2
運動管理
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對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運動時間應選擇在飯后 1 小時左右,避免空腹運動,以防低血糖的發生。另外,在運動前后要做好熱身和拉伸,防止受傷。
3
藥物治療
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病情選擇合適的降糖藥物,如二甲雙胍、磺脲類、胰島素等。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得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同時,要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4
定期體檢
定期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腎功能、下肢血管超聲等項目,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家族遺傳史者,應定期進行血糖篩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當雙腿發出上述警示信號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通過科學控糖,穩定降低血糖水平,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糖尿病對身體的損害,守護身體健康。
來 源 / 華醫網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點擊“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