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4天中藥2300元”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四川的伊女士因內分泌失調,在住所附近一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診,醫生為她開具了一副14天劑量的中藥調理方,總費用達2300元 。其中,炒酸棗仁用量達420克,僅此一味藥費用便達1291.5元,占總藥價的58.7%。這一事件讓不少人對中藥價格產生疑惑:如今的中藥為何如此昂貴?
中藥材價格波動大,部分品種價格上漲明顯,不少種植戶都借此時機發了家。根據康美·中國中藥材價格指數顯示,過去一年里有超三成品種漲價 。2024年1至3月份,扁鵲集團中藥產業大數據中心監控的2638個品種中,上漲品種數407個 。該中心對2024年第一季度排名前二十的品種監測發現,3個月有18種中藥材漲幅超過100%,漲幅最高達到271%。像白術,2024年6月價格達到約180元/公斤,是去年同期3倍 。
造成中藥材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種植端來看,地租上漲造成種植成本上升,各地一些中藥材地塊轉種糧食,造成中藥材減產。另外,自然災害也會減少中藥材產出。例如,我國胡椒、八角茴香的主要產地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等,由于遭遇洪澇災害,近期出現短期供給缺口 。從市場角度來說,部分中藥材本就存在供需不平衡,加之市場規模較小、缺乏嚴格監管,易被游資“操盤”,從而加劇供需矛盾。
線上線下的中藥價格也存在巨大差異。伊女士在線下藥房購買的炒酸棗仁價格約3元/克,而記者在電商平臺詢價發現,一家店報價為0.3元/克(進口),另一家店報價為1元/克(國產) ,價差高達10倍。還有蔡女士治療蕁麻疹的藥方,20劑費用為5698.7元,在網購平臺上,某商家報價為38元一劑,20劑總價760元,免費代煎;另兩位商家給出的價格分別為每劑40元和76.4元,不提供代煎 。線上價格雖便宜,但不少人擔心質量問題,害怕買到以次充好的藥材。
從醫療機構角度,中藥飲片從批發到零售需經藥企、醫院等多環節,層層加價。再加上醫保政策差異,部分高價藥材雖納入醫保,但自付比例仍高,且一級以下機構無法報銷 。在診療收費方面,還存在不透明的情況,國家雖規范中醫服務項目,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分解收費、串換項目等違規行為。
面對高昂的中藥價格,患者也并非束手無策。可以主動與醫生溝通“平替方案”,用其他藥材替代高價藥材,或者選擇醫保目錄內品種。在購藥渠道上,線下優先選擇二級以上醫保定點機構,線上選購時核查商家資質,避免買到“三無”產品。同時,關注地方醫保動態,部分地區已將中藥飲片、配方顆粒納入醫保,可降低自付壓力 。
中藥價格問題涉及多個層面,需要政府加強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健全中藥材價格監測和調控機制;行業要推動標準化建設,完善全程質控體系;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謹慎選擇。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讓中醫藥在傳承發展的同時,回歸“簡便驗廉”的初心,真正惠及大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