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孩趙昭大學畢業回家養牛17年,從50頭牛發展到4000頭的故事火了,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2008年,24歲的趙昭從河南工業大學畢業后,放棄了鄭州的穩定工作,回到南陽老家,一頭扎進了養牛業。這在當時可是個讓人跌破眼鏡的決定,畢竟大家都覺得,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就是為了走出農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可趙昭偏不,她看到了農村和城市的差距,一心想回來改變家鄉的落后。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那叫一個艱難。沒錢買牛犢,她就貸款;沒技術,就抱著專業書籍啃,還向村里的“牛把式”虛心請教;沒經驗,就一點點摸索。就這么從50頭小牛養起,慢慢發展。到了2015年,養殖場已經有了近千頭牛的規模。可就在她有點小得意的時候,問題來了,牛群出現大規模疾病感染,牛價也持續低迷,她遭遇了創業以來的最大危機。但趙昭沒有放棄,咬牙堅持了下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趙昭流轉養殖基地225畝,同期飼養肉牛4000頭,還流轉種植基地2000畝,實現了種養結合。她成立的合作社,帶動了周邊500多戶農戶致富增收,成了大家信賴的“牛倌”。不僅如此,她還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改變了鄉親們傳統低效的生產方式,探索出了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打通了生態循環鏈條,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在脫貧攻堅戰中,她也幫200多位貧困戶成功脫貧 。
不過,這個故事也引來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說,一個普通農村女大學生,哪來這么多資金啟動?從50頭牛發展到4000頭,這中間的困難太多了,真的能做到嗎?還有人懷疑數據的真實性,覺得一個地方不可能養這么多牛。其實,從理論上來說,17年從50頭牛發展到4000頭是有可能的。只要注重牛的繁殖和選育,運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再加上市場需求穩定增長,政策支持,是可以實現規模擴大的。而且,趙昭的合作社采用的是“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這4000頭牛并不是她一個人養的,而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成果 。
不管怎么說,趙昭的故事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她讓我們看到,大學生返鄉創業,不僅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還能帶動家鄉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雖然創業路上困難重重,但只要有夢想、有堅持、有創新,就有可能成功。 你怎么看趙昭的故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