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尼日爾軍政府突然下令,驅逐了三名中國石油公司的高管,還關閉了首都一家屬于中國公司的豪華酒店 。被驅逐高管所在的三家企業,去年剛幫尼日爾把原油日產量從2萬桶提到5萬桶,結果軍政府轉頭就翻臉。今年初,軍政府對中石油合資的索拉茲煉油廠征收800億美元“天價稅”,這數字比尼日爾全年GDP還高。這一細節既展現了資源爭奪戰的激烈,又讓人感嘆尼日爾軍政府的操作。
中石油在尼日爾那可是下了大力氣。2003年就進入尼日爾市場了,現有阿加德姆畢爾瑪、尼日爾 - 貝寧原油外輸管道、津德爾煉油廠等4個投資項目,一期油田產能和煉廠加工能力均為100萬噸;二期油田產能450萬噸,原油外輸管道1980公里,初步建成了上下游一體化完整產業鏈,總投資高達46億美元。這一系列項目,不僅幫尼日爾圓了石油夢,還讓這個內陸國成為真正的原油出口國。
尼日爾軍政府給出的理由是“中國高管工資比本地人高三倍”“不優先用當地供應商”,但這理由站得住腳嗎?先看工資,軍政府抱怨外企工資高,可自己掌權后,軍官工資漲了50%,總統衛隊頓頓吃進口牛排,這不是雙標嘛。再說本地供應商,中石油在當地運營這么多年,要是真完全不用本地供應商,項目能順利推進嗎?很明顯,這些只是借口。
背后真正的原因,大概率是資源利益和政治博弈。從資源角度講,石油可是個香餑餑。尼日爾石油儲量超過50億桶 ,中石油的項目對其石油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軍政府可能想在石油利益分配上獲取更多,所以才對中石油下手。從政治方面看,尼日爾局勢本就不穩定,軍政府上臺后,為鞏固權力,需要一些“政績”。拿中資企業開刀,既能轉移國內民眾對經濟、民生問題的注意力,又能向某些勢力展示強硬態度。
這事對中石油和中國來說,損失可不小。經濟上,46億美元的投資,還有后續可能的損失,數額巨大。多年的心血,面臨付諸東流的風險。而且這事還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對中國海外投資的態度,給以后的合作帶來阻礙。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管。外交溝通是第一步,通過外交途徑和尼日爾政府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維護中方合法權益。也可能會采取一些經濟手段,比如調整貿易政策等。不過,最終還是希望雙方能理性協商,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也給咱們提了個醒,海外投資風險不小,以后在投資前,得把風險評估做得更細致,多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大家對這事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