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結(jié)束了階段性高點后,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磨底的階段。
那么,問題來了,玉米為啥要磨底呢?
首先,這是市場規(guī)律。
俗話說牛市不言頂,熊市不言底。那玉米現(xiàn)在是什么市?
確切地說,是牛市進入熊市以后的超跌回調(diào)。也就是說,原來玉米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了,然后經(jīng)過一番折騰以后,開始重新尋找平衡。
那既然是重新尋找平衡,那就得重新尋找一個區(qū)間,即有底也有頂?shù)膮^(qū)間。
而年后在多重利好的支撐下,玉米完成了階段性的頂部,所以接下來,就要進入一個尋底的過程。
畢竟現(xiàn)在不是牛市嘛,總不可能光有頂沒有底,所以尋底磨底,這是市場規(guī)律。
其次,這也是供需雙方交手的過程。
之前沒交手嗎?
也不能這么說,但是之前主要是以政策為主導,大家都在看政策的臉色,但隨著政策增儲逐漸結(jié)束,供需雙方開始真正獨自上戰(zhàn)場了。
但是這兩方也都有所顧忌,比如雖然市場看漲玉米,但是手里有糧的貿(mào)易商也并不敢硬挺價。
為啥?
前車之鑒,小賭怡情,大賭就要傷身了。
所以即使是市場上喊漲之聲叫得震天響,但其實貿(mào)易商挺價的動力并不強硬,也開始搞風險分攤,即有利就出,見好就收,不全等到最后再賣。
而用糧主體呢,也是在試探性的出價,既不敢狠壓價,也不會猛提價。
所以,這個過程就是雙方互相試探底線的過程。
那么,第二個問題,這個底得磨多久?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我們依然認為,后續(xù)的玉米依然會有機會,所以才有磨底一說。
不然如果玉米一直就這么趴著,那也就無所謂底了。
那為什么認為玉米會有機會呢?
從供需層面來說,玉米有這個條件。
去年玉米是一個略減產(chǎn)的狀態(tài),而且不光減產(chǎn),水分也偏大,也就是說,玉米是一個減產(chǎn)又減質(zhì)的狀態(tài)。
而另一方面,進口玉米今年明顯減少。
比如,今年前兩個月里,我國進口玉米數(shù)量僅為18萬噸。
去年是多少?
619萬噸。
對比去年,今年的降幅達97%。
而且根據(jù)多方預測,今年的進口玉米數(shù)量可能會回歸到配額以內(nèi),也就是720萬噸以內(nèi)。
而且不僅是進口玉米少了,進口替代谷物也少了,比如大麥、高粱等,都是一個下降的趨勢。
所以,今年的玉米供應將更加回歸到國產(chǎn)玉米身上,這是國產(chǎn)玉米有機會發(fā)力的一個客觀條件。
另一方面,政策端也給這個機會。
一是國內(nèi)新一輪千億斤增產(chǎn)任務,我們曾分析過,在這個任務之中,玉米肯定是主力軍。
二是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再次打響,也客觀上需要提振國內(nèi)糧食市場的士氣。
所以我們看到,今年政策端對玉米似乎是格外地青睞,甚至是年還沒過完呢,就開始著急增儲了。
所以,客觀有機會,政策也給空間,這是玉米有機會發(fā)力的一個底層邏輯。
那么再回來說這個底得磨多久?
我們依然維持之前的看法,即至少新麥上市之前,玉米難有大變化。
為什么?
第一,需求壓制。
深加工有一定支撐,但是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漲,現(xiàn)在也放緩了,而且深加工畢竟只占玉米消費的三成到四成,不足以影響玉米整個市場。
而飼料企業(yè)還是我們說的,庫存充足,再加上新麥即將豐產(chǎn)上市,觀望情緒很濃,再加上豬價還跌得懵圈呢,這時候不會大肆采購玉米。
而且別忘了,港口庫存還有一大堆合同糧呢,所以需求根本不急。
需求不急,玉米就難有大的提振,所以更多就是拉鋸戰(zhàn),量少了就提提價,量多了就壓壓價。
第二,小麥“搶鏡”。
距離新麥收獲越來越近,市場的關(guān)注點也開始逐漸轉(zhuǎn)移到小麥身上來。
小麥的影響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騰倉,一個就是替代。
所以,在小麥行情未定之前,玉米難有大動作。
而新麥上市以后,與玉米會有一個新的比價關(guān)系,屆時或?qū)⒗瓌佑衩走M入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完,歡迎關(guān)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