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觀察 3分鐘分析 點贊關注支持
中美之間,近些年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
2016年南海軍事對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那次事件以中國勝利告終,確立了中國在近海軍事力量上超越美國的這個事實。也正是那次事件以后,美國在第一島鏈以內就不敢再與中國真正交鋒了。
占豪曾在2021年將那一年定義為中美攻守易勢之年。那一年,以3月18日楊潔篪主任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回懟美國說“美國沒有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中國談話”為標志,中美大國從戰略上攻守易勢。中美攻守易勢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自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打出來的!
在2024年的年終10萬字文章《大國終極對決》中,占豪又把2025年定義為“大國終極對決之年”。這個重新定位的標志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期全球戰略的大幅度調整。
那么,什么是“大國終極對決之年”呢?“大國終極對決之年”不是這一年完成對決,而是從這一年開始,大國之間的博弈和過去的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國終極對決開始后,也就是2025年以后的大國博弈,以及大國博弈影響下的全球格局,往往不會有像過去那樣的來回拉鋸、拉扯,而是雙方一對線就出博弈結果。換句話說,這就像下圍棋一樣,現在是到了中盤以后了,大國對弈往往很快就會出結果,會立刻形成“提子”。就像烏克蘭,特朗普一上臺,他就成了美俄交易的籌碼,成了最大的犧牲品。這就是“大國終極對決之年”開始后的世界博弈形態,對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在這種大國博弈背景下,依然有人提出一些疑問,譬如就有人覺得,為什么面對美國的加征關稅,墨西哥都主動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而我們卻沒有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主動去和美國就貿易問題進行溝通呢?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墨西哥去找美國談判有墨西哥的原因,而我們沒有去則是我們的現實情況決定的,下面占豪就從不同視角進行分析,與戰友們商榷。
一、墨西哥視角:結構性依賴下的被動談判
首先,從墨西哥的視角看,其在貿易結構上嚴重依賴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哪怕形勢被動,他也不得不去談判。墨西哥對美貿易高度依賴到什么程度呢?2023年,墨西哥對美出口額占其總出口的80%以上,其中汽車、電子產品和農產品等核心產業深度嵌入北美供應鏈。例如,墨西哥汽車零部件出口的75%直接供應美國車企,一旦美國加征關稅或設置貿易壁壘,其產業鏈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此外,墨西哥對美貿易順差約占其GDP的3.5%,若失去美國市場,國內就業和財政平衡將遭受重創。這種結構性依賴,迫使墨西哥在談判中缺乏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美國主導的《美墨加協定》條款,包括更嚴格的勞工標準和原產地規則。所以,無論美國開出什么條件,墨西哥都得談,甚至都得遵從。這種情況,在特朗普上個任期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特朗普2017年第一個任期一上臺就撕毀了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協定,然后加拿大和墨西哥只能按照美國重新擬定的協定再簽一次。
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與墨西哥完全不同,近些年我們通過多元化市場布局(如東盟、歐盟、“一帶一路”國家),大大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2023年,對美出口占我國總出口比重已從2018年的13.7%降至11%,而在2008年中美貿易份額占我國總貿易份額的比例則是超過20%,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有能力避免類似墨西哥的“談判強制力陷阱”。客觀而言,當前的中國在面對美國時,我們是有能力和心理優勢的一方。
關于這一點,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就能明白。 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突破43萬億元,實現了總量、增量、質量的“三量”齊升。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中國外貿的“含新量”持續攀升——新產品加速“出海”、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品牌閃耀國際舞臺,共同構筑起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向世界展現了強大的經濟韌性與創新活力,在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出口產品的高科技屬性顯著增強,高附加值產品成為外貿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24年,機電產品占出口總值比重達59.4%,更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加速“出海”,工業機器人、3D打印機出口增速分別達45.2%、32.8%。高科技產品的加速“出海”,不僅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成效,也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從這些數據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與墨西哥的情況完全不同。 面對國際經貿規則系統重構、全球供應網絡體系加速調整等挑戰,中國有能力也有條件以“新”為錨、向“新”而行,持續開拓外貿高質量發展新空間,以創新韌性應對全球經貿變局。
二、風險分散視角:去單一化戰略與外貿韌性提升
過去些年,尤其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后,中國主動降低了對美貿易依賴的成效非常顯著。2023年,中美貿易額為6071.1億美元,同比下降12.2%,而同期中國對東盟貿易額保持增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更是高達19.47萬億元,增長2.8%,占進出口總值的46.6%。對拉美、非洲分別進出口3.44萬億元和1.98萬億元,分別增長6.8%和7.1%。由此可見,我們貿易去單一化戰略是成效顯著的,我們的外貿韌性也是明顯提升的。
更關鍵的是,中國通過“產能轉移+轉口貿易”重構全球供應鏈:例如,越南對美出口的電子產品中,約3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東南亞轉口貿易使中國對美直接出口占比隱性下降。這種“間接出口”模式既規避了美國關稅沖擊,又維持了產業鏈主導權。近幾年,我國對越南的貿易順差整體維持在700億美元左右,這實際上就是把原來對美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對越南貿易順差。
此外,中國外貿結構也正在加速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2023年,我國“新三樣”(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的出口增長29.9%,對沖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滑的影響。數據顯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占GDP比重已從2018年的2.38%降至2023年的1.83%,系統性風險顯著降低。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以美元計,中國2024年增長超10%的出口目的國主要有:巴西(22.0%)、越南(17.7%)、印度尼西亞(17.6%)、馬來西亞(16.1%)和泰國(13.6%)。從這些國家的海關數據看,2024年它們自身的進出口均實現正增長,部分實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由此可見,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與伙伴國有了更緊密的貿易聯系,更在“互利共贏”的實踐中,帶動了當地產業鏈的成長壯大,推動了伙伴國自身貿易的快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價值創造”。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非西方國家的出口正在快速增長,這也再次體現了我國出口機構正在不斷優化當中。
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出口1.48萬億元,增長15.2%。跨境電商進出口對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達到11.9%,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此外,我國保稅維修、保稅再制造、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等也都在蓬勃發展。
三、博弈能力視角:不對稱依賴下的戰略主動
過去幾年,中美博弈的激烈程度雖是不斷增加的狀態,但中國在關鍵領域的自主突破,大大增強了我國對美博弈底氣。以半導體為例,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成熟制程芯片產能提升了40%,華為通過自研芯片實現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回升至國內第一,直接削弱了美國技術封鎖的威懾力。
事實上,2018年中國制造芯片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5.3%,出口規模5500億元,主要集中在低端芯片領域。到了2024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1594.99億美元(11351.6億人民幣),翻了一倍,一舉超過手機的1343.63億美元成為出口額最高的單一商品,同比增長17.4%,創下歷史新高,保持連續14個月同比增長。同時,2024年中國芯片產量接近4300億顆,也成為世界第一芯片制造國和出口國。我們的制造工藝越來越好,中高端的光刻機技術已正在獲得突破,中高端芯片產能快速增長也就是未來兩三年的事了。
同時,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引力效應”形成反制籌碼: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占其總出口的五分之一,僅大豆一項就支撐了30萬美國農民的生計。這種“你中有我”的相互依存關系,使中國在談判中可采取“非對稱反制”——例如還可通過限制稀土出口、暫停采購波音飛機等手段,精準打擊美國核心利益。商務部明確表態“任何磋商須基于平等互利”,拒絕接受單邊施壓,正是這種戰略自信的體現。
四、產能布局視角:全球化網絡對沖地緣風險
中國通過“雙循環+區域化”重構產能布局。一方面,國內推進“東數西算”“新基建”等項目,強化內需市場對高端產能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對外投資向東南亞、中東歐傾斜,2023年中國企業在越南的直接投資金額達到50億美元,同比增長30%;根據匈牙利投資促進局(HIPA)的數據,2024年中國對匈直接投資52.8億歐元,占匈吸引外國投資總額的51%,中國連續兩年成為匈的最大外資來源國,一大批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在匈落地。
這種布局使中國既能規避美國“友岸外包”的圍堵,又能通過區域產業鏈協同維持出口競爭力。例如,中國光伏企業通過馬來西亞、泰國基地向歐美出口,既符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本土化”要求,又保持成本優勢。產能的彈性調配使中國無需急于通過談判解決局部摩擦,反而能以時間換空間,等待美國內部利益集團(如農業州、科技企業)因長期損失倒逼政策調整。
事實證明,面對美國的時候,我們越能保持戰略定力,越能讓美國無可奈何下主動與中國溝通談判,反而有利于降低他們對中國的訴求。就像最近,當美國一次一次以所謂芬太尼為借口向中國施壓后,中國頂住壓力,用一系列事實證據證明我國芬太尼管控極其嚴格,美國以此為借口打壓中國根本沒有現實基礎,美國沒有理由將自己的問題甩給中國。結果,就在最近,美國又主動派了使團到中國溝通,在這樣的博弈中,中國逐漸掌握了談判的主動權。
中國不主動發起對美貿易談判,本質上也是這個道理,這一切都是我們綜合實力躍升后、在做了一系列的布局安排后的策略選擇:通過市場多元化對沖依賴風險,以技術自主性構筑博弈籌碼,借全球化產能布局分散壓力······這種“非對稱博弈”模式,既避免了墨西哥式被動,又為爭取更高層級規則制定權積蓄能量。未來,隨著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加速突破,談判主動權將進一步向中方傾斜,美國面對需要與中國談判溝通時會變得更加積極。中國現在做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穩坐釣魚臺,從而形成對美國越來越多的心理與現實優勢。
比國際形勢還魔幻的是:一支牙膏號稱可以改善多種口腔問題。翻遍了這個牙膏的所有資料,發現還真不是商家的一面之詞,首先諾必達牙膏是北大博士科研團隊歷經多年攻關成功研發,它的配方和制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保護。其次它的效果是經過兩家三甲口腔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以及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嚴格檢測多重認證的。臨床驗證表明:諾必達牙膏不但能清潔口腔、去漬美白、清新口氣,還能減輕牙菌斑、牙結石,修護受損牙釉質,改善牙齒敏感,減輕牙齦問題,修護口腔黏膜,改善口腔環境。都有實實在在的報告,每個都有紅章認證,的確沒有虛假宣傳。廠家承諾:購5支裝贈1支免費試用,試用不滿意全額退。點擊藍字或下圖購買。戰友評:“剛用幾天,感受很好,味感清新,回購推薦家人。”
但是數據再漂亮,也得試過之后才有發言權。我們的測評小伙伴,經過七天的試用,發現它確實不一般。戰友們的用后評價也證實了這一點。戰友楊*評:“牙膏確實不錯,味道很好,護齦固牙,刷牙后口氣清新。”戰友評:“一到就用了,一家人都非常認可,味道柔和、泡沫豐富細膩。”諾必達牙膏同時改善多種口腔問題的關鍵之處,就是主成分HAP-Rebuild修護因子,它與牙齒本身的成分相同,具有優異的吸附力,能物理吸附牙菌斑,去除茶漬煙漬咖啡漬,美白牙齒題;修護牙釉質細微損傷,堅固牙齒;還能填充封閉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并形成新的“保護層”,改善牙齒敏感,無懼冷熱酸甜。難怪它一上線就能賣出1.26萬支+,用戶好評如潮,回購的也特別多。給戰友了爭取了買5支贈1支試用裝的福利,給它一個試用機會,相信不會讓你失望的。上新特惠,活動返利金抵或贈32%,返利全抵價30.6元/支到手,開通VIP(點藍字進入)可多抵6%,點下圖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