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行業曾因市場需求野蠻生長,亂象頻發:機構頻繁爆雷跑路,霸王條款、高額預付等問題頻發;黑機構藏身居民樓,借教育咨詢名義規避審批;虛假宣傳、師資造假、安全隱患等問題突出。
監管校外培訓,是時候上強度,放大招了。
整治校外培訓亂象的第一槍,不在北上廣,不在江浙滬,而在河南。近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全國校外培訓監管政策創新與實踐培訓班,雙減開啟了進階模式。關于校外教育培訓監管,河南又開啟了何種新行動?教培行業又會發生哪些變革?
作為人口大省,河南在教育問題上深感頭痛,教育培訓的服務提供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尤為尖銳。
而近日,教育部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全國校外培訓監管政策創新與實踐培訓班,河南在校外培訓監管問題上主動破局。
會議定調,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局中,要科學研判「雙減」工作面臨的形勢與挑戰,堅持「政策不變、力度不減、深化改革、標本兼治」,持續深化「雙減」改革,持續優化基礎教育生態。由此也釋放了三重信號。
鄭州在帶動監管標準化上具有示范作用。鄭州作為全國「雙減」試點城市,在校外培訓監管上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比如,依托「鄭州教育」官方微信公眾號,研發學科類違規培訓「隨手拍」小程序,讓市民可隨時隨地參與對違規培訓的監督。又或是借助舉報、監控、監管數字化平臺,以「線上巡視」與「線下核查」為支撐,打造校外培訓「AI監管」模式,將違規培訓納入全民監管。會議將鄭州的治理模式作為典型案例推廣,推動全國形成統一的校外培訓監管標準。
會議匯集各省監管負責人,重點交流執法經驗,如前不久西安市對學而思、新東方等大機構的查處案例,對頭部教育機構重拳出擊,地方部門如何系統聯動,推動跨地區協作和執法流程標準化,成為了會議的重點內容。
不僅如此,會議還以西安的「學科類培訓清零」行動為樣板,釋放出「嚴打違規培訓」的強烈信號,要求各地嚴格落實節假日停課、取締隱形變異培訓等政策。
這場行動可不是簡單割韭菜,而是給補習經濟做開顱手術——畢竟在高考大省,教育治理牽動著千萬家庭的神經末梢。全民參與、科技助力、系統聯動,河南省校外培訓監管的地方經驗,不僅是教育困局的診斷書,也是其突圍的路線圖。
監管新政下,校外培訓機構正經歷結構性洗牌。
首先,合規機構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鄭州會議明確要求所有學科類機構周末及節假日全面停課,這一刀切舉措雖短期內營造了街面清凈的監管示范,卻讓合規機構收入驟減,部分機構被迫轉型托管或素質教育。
更嚴峻的是,頭部機構遭遇精準打擊,西安對學而思、新東方等龍頭企業的頂格處罰案例被樹立為全國標桿,監管思路從抓大放小轉向重點盯防,通過懲戒行業標桿形成震懾效應。
而中小機構則面臨系統性淘汰,鄭州已實現 1348 家機構資金監管全覆蓋,結合黑白名單公示制度,無法滿足資質審核、風險保證金等要求的機構將被逐步清退。
盡管政策嚴控校外培訓,但中高考選拔機制未變,家長對學科培訓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這使得需求與監管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教育公平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成為長期難題,同時也為地下市場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更為嚴峻的是,鄭州等地要求機構繳納風險保證金、接受全流程資金監管的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長的經濟風險,但也無疑加重了合規機構的運營負擔。
長此以往,這可能會導致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最終形成「寡頭化」格局,反而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
從河南的行動中可以看出,對校外培訓的監管不僅需要政府多部門的聯動,更需要廣泛的社會群眾的參與。
在這場雙減的改革浪潮中,全民皆「哨兵」,市民反饋,倒逼家長用「數據理性」替代「廣告迷信」。
教育部印發《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明確將線上線下培訓機構納入全國平臺全流程監管,向社會公開展示培訓機構「黑白名單」,支持家長學生通過全國平臺選課、支付、退費、評價、投訴等需求。
3 月 14 日,河南省教育廳發布河南省中小學違規舉辦電話和信箱。對校外培訓的監管,成為了一場全民參與的行動。
多元主體的加入和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否真正還給孩子假期?解決家長內耗?還需要時間去探索。課程有性價比,而教育沒有,家長舍得花錢不如舍得時間。相信人生不是短跑,教育不是速成,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花期不同,耐心靜待花開。
教育不在于塑造,而是喚醒。教育的終極答案,從來不在補習班的地下室里,而在如何培養出既能在現有規則中游刃有余,又能創造出新規則的生命個體。
河南的下一步,或許應是從「全民抓補課」轉向「全民共育人」——只有當學校、家庭、社會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時,「雙減」才不至淪為一場悲壯的內耗之戰,而是給教育焦慮開藥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