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展覽,宛如穿行于綠意盎然的山谷,處處可感受自然的氣息;教室空降“山谷”,隨時開課……4月2日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啟幕的法國藝術家法布里斯·伊貝爾個人展覽“從山谷中來”,為觀眾創造了新鮮的觀展體驗。
對于大眾來說,法布里斯·伊貝爾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或許很多人已與他的作品有過浪漫邂逅。去年11月起,他特別為上海創作的兩幅長長的瓷板畫《城市·森林》和《友誼》,就懸掛在上海陸家嘴地鐵站14號線換乘2號線的通道里,以輕盈而富于想象力的畫風,感染過往行人。此次展覽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攜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帶來,匯集伊貝爾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70余件代表作,其中包括為上海特別創作的20余件新作。
僅用“藝術家”來定義伊貝爾,其實是很不確切的。他同時也是播種者、創業者、詩人……他的作品涵蓋繪畫、行為藝術、裝置等,不拘界限,將藝術融入數學、神經科學、農林學、歷史、天體物理學,以及愛、身體與物種進化。
眾多作品的源頭,竟然是藝術家親自造出的一片森林。自上世紀90年代起,伊貝爾在他父母曾經營牧羊場的法國旺代鄉村周圍播種造林,孕育出一片自成天地的森林。這片林地激發了他后續藝術創作的靈感。他精心錘煉播種技藝,在這片農地上撒下約30萬顆種子,涵蓋數百種樹木。昔日田野漸變為數十公頃的茂林,風景由此化作一件藝術品。這塊由伊貝爾親手筑就的樂土,既是思想的實驗場與創作工坊,播種、生長、協作與啟思,由此構成“從山谷中來”展覽的核心。
步入展覽,高達10多米的綠色充氣巨型“伊貝爾泰迪”,作為藝術家自畫像,屹立于“花園”中央。藝術家巧妙將地面的裂縫轉化為繪畫的脈絡,從巨像向四周延展。“伊貝爾英雄”們則棲身于展覽再現的林間空地,每個人都能在他們的姿態中找到共鳴。
繪畫是伊貝爾每個項目的起點,蘊藏未來創作的種子。在工作室的大型畫布上,他提出假設,拼接想法,發明形式,玩味文字:“自開始繪畫,我用大量的水與極少的顏料,造就奇妙效果,畫布輕盈無比。我的油畫本質是水彩,最終幾乎不需干預?!痹趧撟髦弥?,他隨想象流轉,記下一句詞語,繪一幅形象,或粘上一件物件。
伊貝爾將此次展覽構想為一所新形態學校,敞開無限可能。只見在一個偌大的展廳里,40余幅畫作及創作于中國瓷都景德鎮的瓷板繪畫置于帶輪支架上,宛如學校黑板。伊貝爾以這樣特別的方式,邀觀眾落座,閱讀、學習,探問他構筑的智趣世界:自然、宇宙、數學、建筑與詩歌。他以繪畫為起點,展現多元的學習路徑,作品旁的短片則用以揭示創作的心路歷程。
三個月展期后,伊貝爾會將承載了更豐厚意義的“山谷”帶回故土。借跨文化與地域的交融,賦予創作理念更深的內涵——這是伊貝爾一貫的實踐。他以途中的知識與相遇滋養自己的藝術世界,同時在每位觀者心中播下種子。
據悉,館方為展覽配套的“山谷課堂”“山谷實驗室”與“神經漫游”慢觀看等公教活動,每周向所有觀眾開放,帶來伊貝爾藝術與知識的多維體驗。一系列由法布里斯·伊貝爾作品中涉及領域的專家主講的講座,則將為公眾提供豐富機會,使他們能夠對照伊貝爾在畫布上提出的假設,審視這些專家的專業見解。通過匯聚哲學家、建筑師、數學家、神經科學家、醫學人類學家、進化生物學家,以及致力于可持續農業、本地植物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實踐者,這一系列公教活動將孕育出多元化的知識形式,充分體現伊貝爾藝術實踐的廣泛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