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海滄版詩詞大會”
又來啦!
4月2日下午
海滄區
“春山可望 詩韻清明”2025清明詩會
在溫厝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
活動旨在通過詩詞歌賦的形式
弘揚傳統文化
寄托對英烈的緬懷
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現場布置典雅,詩意盎然
吸引了眾多社區居民觀看
活動由海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海滄區委文明辦、海滄區教育局、海滄街道黨工委、海滄街道辦事處主辦,海滄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海滄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心、海滄街道綜合文化站、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廈外海附”)承辦,海滄街道溫厝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協辦。
詩會在廈外海附學生表演的
開場舞《踏春尋禮》中拉開帷幕
優美的舞姿不僅展現了
學生們的藝術才華
也為整個詩會奠定了詩意盎然的基調
隨后,學生們通過朗誦和表演,向觀眾展現了英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節目包括《上春山》《春思三疊》《采蓮》和《問月?飛天》。每一個節目都充滿了深情厚意,令人動容。
在第二篇章中,學生們用激昂的朗誦和動人的歌聲,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包括文明微宣講《綠色清明 文明祭掃》以及《烽火青春》《七律?長征》《面對黨旗》《穿越時空的對話》和《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等節目得到陣陣喝彩。
云端節目《七律?長征》
來自廈外海附對口支援學校
——寧夏涇源一中
《面對黨旗》
來自廈外海滄附校教育集團蕓景實小
這些節目不僅展示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懷
也激發了現場觀眾的共鳴
在第三篇章中,學生們通過詩朗誦和舞蹈,表達了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期許。節目包括《詩吟舞繪,禮贊雷鋒》《中國話》《習爺爺,我想對您說》和《少年有志心向未來》。
這些節目充滿了正能量,激勵現場觀眾不斷前行。其中,節目《中國話》來自廈外海滄附校教育集團鰲冠學校。
從主持到演出的每一個人,才氣滿滿。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市民陳先生
廈外海附校長王珍介紹,每一年的清明詩會,都是選擇村居作為活動場地,將詩詞朗誦與紅磚古厝、耕讀文化場景結合,賦予傳統文化具象載體。這種“在地化”的文明實踐不僅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更讓村民近距離感受詩詞魅力,形成“學子吟誦、居民對和”的共生圖景。
以詩育德: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實踐
2015年開始,廈外海附將清明詩會納入校本課程體系,開發《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教材,形成“清明詠志”“中秋詩會”等系列主題活動。
這種系統化設計突破了碎片化傳統文化教育的局限,使詩詞學習貫穿九年一貫制教育全程,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文化品格。
每一次的詩會都通過
“吟詩、繪詩、創詩、演詩”等形式
將語言表達、藝術審美、歷史理解
與多元思維有機結合
例如《穿越時空的對話》融合了時空穿越元素,《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少年有志心向未來》則以朗誦傳遞家國情懷,既展現語言功底,又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這種跨學科整合
符合新課標“學科融合”導向
體現了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路徑
小海手記:協同育人,家校社共筑文化生態
十年來,清明詩會活動聯動學校、家庭、社區及外部單位,家長參與節目創作,居民擔任觀眾與文化體驗者,構建“教育共同體”。這種開放性模式打破了校園圍墻,使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形成互補。
正如詩歌愛好者羅先生所言,這個詩會持續十年,累計開展數十場社區展演,已成為海滄文明實踐和海滄教育的品牌活動。村民反饋“這才是下一代該有的精神面貌”,印證了傳統文化對鄉村精神生活的滋養作用,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總之,詩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成功構建了“課程—活動—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其經驗表明:傳統文化教育需扎根地域特色,通過創新載體激活文化生命力;同時需打破教育邊界,形成多方協同的育人合力。這種實踐為落實“雙減”政策下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值得深入研究與推廣。
“點贊”“在看”“轉發”
大伙兒互相提個醒~
一審/攝影:彭建文 陳亞沙
二審:王慶平
三審:莊梅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