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鮮在國際新聞中的含量上升不少啊!不管是預警機,還是巨型無人機,都極為搶眼!不過今天還得再加一筆了——朝鮮最近公布了其核動力潛艇的首批照片。盡管此前一段時間一直有關于這艘潛艇的傳言,而現在看來它確實存在。其龐大的體型意味著它可能裝備有遠程核導彈。這會促使韓國也朝著類似方向發展嗎?東亞怪物房內的怪物越來越強大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求核武器以建立獨立的威懾力量,朝鮮正在推進一個越來越雄心勃勃的核計劃。朝鮮建造核動力且裝備核武器的潛艇,很可能會加劇朝鮮半島的軍備競賽。
雖然朝鮮的這艘潛艇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具備作戰能力,但它已經在重塑核問題的討論。關于韓國獲取核武器以及建造自己的核動力潛艇的討論,無論是在公眾輿論中,還是在政府內部的閉門會議上,都有了新的熱度。
朝鮮的核潛艇
2019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特朗普總統會面時,曾討論過核裁軍問題。然而,除了那些排場宏大的合影外,這些會談毫無成果。如今,朝鮮擁有的核武器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而且朝鮮已經有了可靠的核武器運載方式,包括一些基礎的導彈潛艇和水下無人機。新型核潛艇將進一步增強其核威懾的可信度。
2016年9月下水的“新浦”級潛艇是世界上最小的彈道導彈潛艇。它本質上是放大版的“玉高”級袖珍潛艇,指揮塔圍殼內只有一個導彈發射筒。然而,它顯然能夠勝任對朝鮮彈道導彈的測試工作,同時也推動了朝鮮潛艇建造技術的發展。朝鮮在導彈潛艇的研發方面,主要致力于改造一種更為老舊的型號——蘇聯時期的633型“羅密歐”級潛艇。在這之前,“羅密歐”級是朝鮮最大的潛艇,現已被改裝為可攜帶巡航導彈和短程彈道導彈的潛艇。
朝鮮的導彈技術發展迅速。通過多次試驗,有的成功,有的不太成功,朝鮮的導彈技術如今已趨于成熟。俄羅斯甚至在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中使用了一些朝鮮的短程導彈。在潛射導彈領域,“北極星”(又名“北極”)系列導彈已經發展出了越來越大型號的導彈。
潛艇的巨大體積
然而,朝鮮在潛艇發展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挫折。一艘正在改裝以攜帶更大彈道導彈的“羅密歐”級潛艇,從未在水面上出現過。很可能在2020年代初的某個時候,其建造工作就被擱置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朝鮮發現較新的潛射彈道導彈需要更大的潛艇來搭載。現在,朝鮮需要一艘足夠大的潛艇來裝載這些導彈。
根據對參觀造船廠照片的分析,這艘潛艇的直徑約為12米。這與一些主要國家的彈道導彈潛艇的尺寸大致相當。對于一艘朝鮮潛艇來說,這個尺寸大得超乎想象。
它可能采用了雙殼體結構,即內部的耐壓殼體外還有一層被水淹沒的外殼。這意味著潛艇的內部直徑約為10米;盡管仍然是一艘非常大的潛艇,但這樣的尺寸更易于實現。潛艇的長度更難估算,但它肯定超過100米,而130米則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起始數值。
核動力驅動
這艘潛艇之所以如此巨大,更可能是因為要搭載導彈,而非核動力裝置。這些導彈很可能是“北極星”系列的較新型號。最新的型號,暫被標記為“北極星-6”,長度約為13米。這與美國和英國潛艇所攜帶的“三叉戟”導彈長度相當。雖然射程尚未公布,但朝鮮的導彈技術日益成熟,這些導彈有可能從朝鮮周邊海域打擊美國的城市。
然而,如此大型的潛艇不太可能采用常規動力。核反應堆及其泵、管道和壓力容器可能會占據潛艇相當大的空間。人們很自然地猜測俄羅斯在這一技術上提供了幫助,盡管朝鮮可能已經自行研究了數年。
俄羅斯提供的幫助并非不可能,這可能還包括其他一些更難以掌握的潛艇技術,合理推測可能包括降噪技術和聲納技術。不過,總體而言,我們可以預期這艘潛艇的設計相對基礎,隱身性能有限,傳感器也較差。它的主要作用還是攜帶導彈。
韓國國內關于核武器的討論再次被點燃。當地媒體正在討論韓國獲取核武器的問題。而關于核動力潛艇的討論,以及此前關于獲取相關技術的討論也依然存在。韓國目前擁有更先進的潛艇技術,其“張保皋III”級潛艇裝備有常規導彈。但即便朝鮮的核潛艇技術相對沒那么先進,它也會對韓國構成挑戰。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美國盟友尋求擁有獨立的核武器,似乎大勢已定。
需要說明的是,朝鮮發展核力量是出于自衛和應對外部安全威脅,同時朝鮮也主張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上述文章中部分觀點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情況。國際社會應推動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和持久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