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徐詩瑜)喜歡獨處,對周遭的一切毫無反應,沉浸在某些聲音或者物體中……患有孤獨癥的孩子無法與他人建立或維系情感關系,如遙遠的星辰般和這個世界保持著距離,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癥日”,據(jù)中國殘聯(lián)2023年發(fā)布的中國殘疾人普查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孤獨癥人群已超1300萬人,且以每年近20萬人的速度增長,發(fā)病率成為精神類殘疾的首位。然而孤獨癥漏診率居高不下,許多患兒直到入學后才被察覺。①臨床醫(yī)生提醒,提醒家長關注早期“五不”信號:不應(叫名無反應)、不看(不看人,缺乏眼神交流)、不指(不會指物表達需求)、不語(語言發(fā)育滯后)、不當(不恰當?shù)厥褂梦锲泛脱哉Z)。
在北京小湯山醫(yī)院孤獨癥篩查與治療專病門診里,醫(yī)生賈麗娜觀察到,智力發(fā)育正常的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其社交缺陷更容易被掩蓋,從而更易成為“隱形患者”。
“前段時間有一個4歲的孩子由姥姥姥爺帶至門診求醫(yī),孩子能熟練指認圖畫書里的文字,也會主動問我這個字怎么讀。姥姥姥爺都說孩子很聰明,只是不愛說話,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不僅僅是不愛說話而已,‘聰明’掩蓋了疾病的異樣,騙過了家里長輩的眼睛。”
賈麗娜解釋,孩子對文字的刻板興趣掩蓋了核心障礙——無法回應他人、缺乏目光對視。“這不是‘聰明’,而是典型的社交互惠性缺失。”經評估,團隊建議立即開展以應用行為分析(ABA)為基礎的干預訓練,并叮囑家屬3-6個月后復查。“黃金干預期在6歲前,尤其是3歲內大腦可塑性最強,越早干預越可能回歸主流社會。”
“1歲左右患兒若總將大人手當‘工具’抓取物品,而非用肢體語言溝通,就需警惕。”她提到,部分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因語言能力正常,社交缺陷易被忽視,“比如阿斯伯格群體,往往到小學才因無法適應課堂環(huán)境、無法建立友誼被關注。”
“降低誤診漏診,需要家庭拿起‘放大鏡’捕捉細微異常,更需要醫(yī)療系統(tǒng)織密篩查網。”賈麗娜說,在她眼里,每顆“迷路的星星”,都值得被看見。
參考文獻:
①兒童及青少年孤獨癥譜系障礙漏誤診研究進展,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1,29(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