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喂,您瞧瞧這科技圈和藝術圈的大戲,可真是越來越有看頭了。這年頭,不整點“跨界打劫”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科技的。這不,咱們大名鼎鼎的OpenAI,就是那個搞出ChatGPT,讓無數人驚呼“要失業了”的公司,又帶著他們閃亮登場的新玩具——GPT-4o來了。
嘖嘖,這免費的“午餐”,砸了誰的飯碗?
先給各位看官捋捋這事兒啊。OpenAI最近開了個發布會,春風得意馬蹄疾,隆重推出了GPT-4o。這個“o”據說是“omni”的意思,大概就是“我全都要”的霸氣側漏吧。這新模型厲害在哪呢?不僅能聽會說,反應快得像個人類(有時候比人還快,氣不氣?),關鍵是,它在圖像生成方面的能力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模仿特定藝術風格,那叫一個惟妙惟肖。
發布會上,為了展示肌肉,OpenAI的人現場就用GPT-4o唰唰唰生成了一堆圖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酷似日本動畫巨匠宮崎駿老爺子和他吉卜力工作室風格的圖片。龍貓看了都要愣三秒,波妞來了都得懷疑是不是走錯了片場。更“貼心”的是,OpenAI還宣布,GPT-4o的很多功能,包括這個強大的圖像生成,將會免費向用戶開放!免費啊!家人們!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以前可能需要花錢、花時間學習、或者干脆得求著設計師才能搞到的“吉卜力風”插畫,現在可能只需要動動嘴皮子(或者敲敲鍵盤),對著AI說一句“給我畫個龍貓在賽博朋克東京街頭吃拉面”,Duang!一張看起來還挺像那么回事兒的圖就出來了。
這下可好,科技愛好者們歡呼雀躍,覺得“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終于來了。但另一邊,設計圈的朋友們可就炸了鍋了,哀鴻遍野,直呼“天塌了”、“要集體改行送外賣了”。你想啊,人家設計師辛辛苦苦學畫十幾年,對著光影、色彩、構圖鉆研到頭禿,好不容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或者掌握了某種流行風格,結果AI“咔嚓”一下,免費給你“復刻”出來了。這感覺,就像你苦練獨孤九劍,剛有點成就感,結果發現滿大街都在賣自帶無冷卻破劍式效果的“倚天劍”,還TM是免費領取的!能不崩潰嗎?
奧特曼“低頭求饒”?科技巨頭的“凡爾賽”式擔憂
更有意思的是后續。據說啊,OpenAI的CEO,那位大名鼎鼎的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不知道是在發布會上還是在哪,說了句類似希望吉卜力工作室別生我們氣之類的話。這話傳著傳著,到了一些標題黨手里,就變成了“奧特曼向吉卜力求饒”。
哎喲,這可真是太“謙卑”了。一個手握顛覆性技術、估值幾百上千億美刀的科技巨頭掌門人,對著一個靠手工繪畫感動世界的藝術工作室“求饒”?這畫面,怎么看怎么透著一股子……嗯,凡爾賽文學的味兒。就好比一個開著坦克進瓷器店的人,一邊履帶嘎吱作響,一邊小心翼翼地說:“哎呀,您這兒的寶貝可真漂亮,我盡量不碰壞哈,碰壞了您多擔待。”
他這是真怕吉卜力生氣嗎?還是說,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炫耀”?“你看,我的AI太牛了,連吉卜力的風格都能模仿,我都擔心他們會找我麻煩呢!” 順便還制造了話題,你看這不就上了新聞頭條了嗎?高,實在是高。這波操作,既秀了肌肉,又顯得自己“懂禮貌”、“有反思”,還順帶收割了一波流量。至于那些被“誤傷”的設計師們?嗯……時代的浪潮嘛,總得有人被拍在沙灘上,對吧?(此處應有狗頭保命)
爭議來了:這“藝術民主化”是福是禍?
好了,諷刺歸諷刺,這事兒確實拋出了幾個值得咱們掰扯掰扯的問題:
- 1.AI模仿藝術風格,算不算“偷”?吉卜力的風格是幾代動畫人心血的結晶,有著獨特的審美和精神內核。AI通過學習大量數據模仿出來,這在法律上怎么界定?在道德上又該如何評價?以后會不會出現“風格版權”這種東西?
- 2.“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美夢,會不會變成“人人都是廉價復制品生產者”的噩夢?當獲取某種風格的圖像變得如此輕易且免費,會不會導致這種風格的“通貨膨脹”,最終讓原創的價值被稀釋?長此以往,還有人愿意花十年磨一劍去創造真正獨特的東西嗎?
- 3.設計師的“天塌了”,是真的塌了,還是杞人憂天?技術進步淘汰舊職業是常態。設計師們是真的要被AI取代,還是說他們的工作內容會發生變化,比如從“畫畫的”變成“指揮AI畫畫的”——也就是所謂的“AI溝通師”或“提示工程師”?但這種轉變,門檻又在哪里?價值又在哪里?
“活下去”的方法論?給設計師們(以及我們所有人)的幾條“毒雞湯”
面對這種“科技霸凌”,咱們也不能光顧著哀嚎或者陰陽怪氣,總得想想轍吧?雖然我這兒給不出什么靈丹妙藥,但可以提供幾條不保證管用但絕對政治不正確的“方法論”,供各位參考:
- 1.打不過就加入(然后卷死他們):趕緊的,別抱怨了,學AI去!學怎么寫提示詞(Prompt),學怎么用AI輔助創作。爭取比AI更懂AI,用AI武裝自己,去搶那些還不會用AI的人的飯碗。卷起來!
- 2.尋找AI的“阿喀琉斯之踵”:AI現在強的是模仿和縫合,但它真的懂“人味兒”嗎?它能理解甲方那些“五彩斑斕的黑”嗎?它能跟你嘮嗑嘮到深夜,然后在微醺中迸發出絕妙的創意嗎?(好像……也不是沒可能?)總之,找到那些AI暫時還無法染指的、高度依賴人類情感、溝通、獨特體驗和深度思考的領域,深耕下去。
- 3.擁抱“小而美”和“手作的溫度”:當工業復制品泛濫的時候,手工藝品反而可能更有價值。強調你作品的“人情味”、“獨一無二”、“手工繪制的筆觸感”。當然,前提是你的“手作”真的有那個水平和特色,而不是單純因為“慢”。
- 4.從“畫圖匠”到“視覺策略師”:如果純粹的繪畫技能容易被替代,那就往上游走。去做品牌視覺顧問、創意指導、藝術總監,去提供策略、想法和審美判斷。讓AI成為你執行想法的工具,而不是你的競爭對手。
- 5.躺平,或者轉行:嗯,實在不行,就像大家調侃的,學學挖掘機、學學修家電,或者干脆……研究一下怎么給AI當“保姆”?畢竟,未來社會總需要人來維護這些越來越聰明的“主子”吧?
說到底,這GPT-4o免費生圖也好,奧特曼的“凡爾賽求饒”也罷,不過是科技發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只是這浪花打在不同人身上,滋味那是天差地別。有人覺得是甘霖,有人覺得是冰雹。至于未來藝術和設計的路怎么走?誰知道呢。沒準兒過兩年,AI自己都開始抱怨“哎呀,這些人類太卷了,凈讓我干些沒創意的活兒”呢!
那么問題來了,各位看官,您覺得,當AI能免費“畫”出一切時,我們還需要人類藝術家嗎?或者說,到那時,“藝術家”的定義又會是什么呢?評論區聊聊唄?(手動滑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