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燕無雙
3月29日晚,一輛爆燃的小米SU7,奪走了三條美好的生命,也擊碎了人們對智能汽車安全的美好幻想。
當天,女生小羅駕駛車輛一輛SU7,載著自己另外兩名大學同學,三個青春正好的女大學生,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踏上前往安徽考編的旅程。
晚22:27分,駕駛員小羅車主開啟了NOA智駕模式。或許是對智能駕駛的過度信任,讓她們放松了警惕,當時車輛以 116km/h 的時速在高速上疾馳。而女孩們在車內歡聲笑語。
然而,災難從來都是猝不及防。當行至池祁路段時,事因施工修繕,車道被改道至逆向車道。當時車輛檢測到前方有障礙物,警報聲驟然響起,系統也開始自動減速。
僅僅一秒之后,駕駛員緊急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試圖通過轉向和持續減速來避免這場災難。但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巨大的慣性讓車輛如一道失控的流星,猛烈撞上隔離帶的水泥樁。
“砰”的一聲巨響,車頭瞬間扭曲變形,安全氣囊彈出卻未能阻擋災難蔓延。碰撞前系統最后確認的時速約為 97km/h,如此高的速度,沖擊力巨大,車輛瞬間遭受重創。
幾乎是眨眼之間,電池起火,火苗從車頭迅速躥升,短短10秒,熊熊大火迅速吞噬了整個車身。
火光中,驚恐的過路司機紛紛報警,有勇敢的過路司機試圖施救,然而,車門根本打不開。最后他用鐵棍砸碎后排車窗,將坐在后排的已生命垂危的女孩救出來。
事發后,119 消防隊員、120 急救人員已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展開救援。此時,駕駛和副駕駛的兩個女孩已經被燒成碳化。而被過路司機救出的那位女孩,最終也沒能沒能戰勝死神。
三個花季少女,就這樣在奔赴美好未來的路上,驟然隕落。
而這兩天,汽車圈正在被一則消息刷屏:小米SU7在3月交付量超29000臺!歡慶聲聲,掩蓋了三個家庭撕心裂肺……
直到4月1日晚,家屬悲憤的在網上發聲,此事才得以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全網紛紛對事故原因展開猜測,也小米SU7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
這起車禍,是近年來國產新能源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在小米汽車的宣傳上萬丈光芒的雷軍,曾發微博喊出小米汽車安全性最佳。然而,當這輛小米SU7在高速上燃起沖天火光時,此前雷布斯微笑著親自為車主拉開車門的名場面,突然就成了最鋒利的回旋鏢,正中小米眉心!
當然,全網痛心中,亦不乏冷酷的聲音。有網友質疑逝者,人為為是她們操作不當,駕駛不成熟。更有人攻擊家屬,認為家屬碰瓷,不過是想多要賠償。
必須得說,事故的發生。駕駛員肯定有責任。但無論怎么攻擊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三個女孩,已被燃燒的汽車燒成了碳!
更何況,公民遇到問題求助輿論或媒體,本就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而在生命的代價面前,所有的追問都值得而且必須!
面對全網質疑與呼喚,4 月 1 日晚,雷軍通過個人微博,表達了他內心的沉痛。
同時,雷軍透露,小米團隊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 日便趕赴事故現場,31 日積極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他們所掌握的車輛數據。由于事故還在調查階段,小米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許多問題暫時無法回答。
不過,雷軍代表小米鄭重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此后,小米汽車官方微博也發布了《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對于網友質疑的幾點問題一一進行了說明,同時公布了事故細節:
碰撞發生后,小米立即與車主取得聯系,得知非車主本人駕駛;同時,緊急救援呼叫車上乘員,并報警、呼叫 120 急救服務。專項小組在警方的指導下,積極配合調查、取證等工作,并于 31 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了車輛行駛數據及系統運行信息……
然而,小米的回應并沒有完全平息家屬和網友的質疑,亟待回答的是三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第一,車輛碰撞后車門為什么會鎖死,導致車內人員無法逃生?
從設計角度來看,車輛在碰撞后,車門應能夠自動解鎖,為車內人員提供逃生通道。然而,據家屬描述,事發時車門未能正常解鎖,這可能與車輛的電氣系統在碰撞后出現故障有關。
目前,許多汽車廠商采用雙 12V 低壓系統冗余設計,以確保在事故發生時,即使一個系統出現故障,另一個系統仍能正常工作,保證車門解鎖等基本功能。但小米 SU7 是否采用了類似的設計,目前尚未可知。
如果小米 SU7 僅采用單系統設計,那么在碰撞導致系統斷電的情況下,車門很可能會鎖死,這無疑會給車內人員的逃生帶來極大的困難。
第二,車輛為什么會起火燃起?
小米方面推測,事故車起火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后,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并非部分網傳的 “自燃”。
然而,這一解釋并不能完全消除人們的疑慮。小米 SU7 標準版未配備小米宣傳的 “電芯倒置技術”,在高速碰撞下,電池包結構可能會受到嚴重撞擊而受損,從而引發熱失控,導致車輛起火。
因而網友質疑:電動車在高速碰撞下電池防護標準的質疑,當前的標準是否足夠保障車輛和人員的安全,是否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第三,小米汽車在智能駕駛模式下的預警機制是否足夠完善?
從預警到碰撞的4秒,對于駕駛員來說,這么短的時間如何完成精準有效的避險操作?
目前這起事件,我們還不能肯定的說全部責任都在小米。但小主想完全摘掉責任恐怕也不容易。互聯網是有記憶的,據媒體報道,關于AEB的宣傳,小米汽車做得非常到位,但恰恰“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這種說法他們還是在事故發生后才第一次提到。
2024年3月,在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SU7上市發布會上,雷軍聲稱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在135km/h的白天高速、120km/h的夜間高速下,成功識別前方車道靜止的故障車并立即剎停。
小米SU7還配備小米自研的AEB Pro功能,發現前碰風險時,實時檢測并及時制動,在危險解除時及時釋放制動力,降低追尾風險同時,也提升了駕乘體驗。
當然,關于智能駕駛的悲劇并不止小米一家。小鵬汽車在輔助駕駛下與故障檢查人員相撞,問界M7追尾養護車致車內人員無法逃生,特斯拉Autopilot狀態下沖出道路撞樹起火……
這些事故如同一記記重錘,敲打著整個行業。智能駕駛技術從最初的設想,到如今廣泛應用,發展速度令人驚嘆,可技術的進步似乎并沒有帶來預期中的安全提升。
究其原因,行業內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存在嚴重誤導。車企為了搶占市場,夸大技術優勢,模糊自動駕駛的概念,讓消費者誤以為車輛能完全自主應對各種路況,從而放松警惕。
許多消費者在使用智能駕駛功能時,甚至會玩手機、打瞌睡,完全忽視潛在風險。這種宣傳與實際的巨大落差,是對生命的漠視。
這起事故,是對生命的沉重拷問,也是對行業的嚴厲警示。它暴露了當前智能汽車在技術設計、安全標準、用戶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技術可以失誤無數次,但生命只有一次,那些年輕的生命不該成為技術發展的犧牲品。
愿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都能安全抵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