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臺灣前文化部門負責人、作家龍應臺的評論文章,標題為《留給臺灣的時間不多了》。
龍應臺稱:以烏克蘭為教訓,民進黨當局長期營造的“倚美謀獨”幻象正在破裂,臺灣民眾的“疑美情緒”不斷升高,如今島內應當就如何與中國大陸實現和平展開一場全體大討論。然而,賴清德對這種情緒卻視而不見,甚至仍在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
龍應臺提賴清德的錯誤在于,美國不值得信任,臺灣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徑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大陸和解”。回望歷史,兩岸關系曾在2008年到2016年邁入過“黃金時期”,但此后民進黨當局渲染對抗、制造恐懼、貪圖權力,徹底將兩岸和平對話的窗口關閉。時至今日,臺灣人仍被“謀和平即是投降背叛”的論調所裹挾。
她再度提醒,臺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臺灣時日無多”,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快速變化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很可能“拋棄”臺灣這顆棋子。
龍應臺
以在臺灣南部搭乘出租車時,司機閑聊所突然說出口的“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為由頭,龍應臺觀察到,自特朗普削減美國對烏軍援,今年2月更是在白宮當眾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臺灣島內已經出現一種憂慮——美國已背棄烏克蘭,會不會也“拋棄”臺灣?
龍應臺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幻想著如果“臺灣有事”,美國會來幫忙,這不僅造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還讓臺灣無法真正進行一場有關“兩岸如何打交道”的全體大討論。而隨著特朗普重新上臺執政,臺灣必須立即開始一場嚴肅的全體大討論,討論如何能夠與中國大陸實現和平,而不是被“大國政治”所左右。
龍應臺提到,在網絡空間和日常生活中,對于美國向臺灣作出的所謂“承諾”,民眾也持越來越懷疑的態度。
今年3月初,一個深受島內大學生歡迎的網絡平臺發起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詢問鑒于烏克蘭局勢的最新事態發展,受訪者究竟是更愿意“保衛臺灣”,還是更愿意“投降”,大多數人選擇了后者。
“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沒有與臺灣島內各方接觸,就我們應該走向何方發起一場緊急的全體討論,而是選擇制造恐懼和對抗,重拾黑暗的冷戰言論。”文章所指的,是賴清德于3月13日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
龍應臺稱,賴清德做法的錯誤在于,臺灣不能指望美國的所謂“支持”,臺灣人早就意識到,美國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朗普甚至認為臺灣從美國“竊取”了半導體產業。
她認為,臺灣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徑,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大陸和解”,如果回望歷史,這也是可以實現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峽兩岸分隔造成了關系上的疏遠,但在冷戰結束后,兩岸關系逐漸解凍。特別是在2008年到2016年,兩岸關系處于最佳狀態,正是與中國大陸在學術、文化和商業等各領域開展合作交流,確保了臺灣那一時期的穩定和繁榮。
龍應臺列舉過往種種事例,以此證明海峽兩岸的和解是有可能實現的。
令人遺憾的是,這扇“和平之窗”很快就被民進黨當局所關閉,導致兩岸之間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民進黨當局對待中國大陸的態度,又回到了渲染對抗和恐懼的狀態。
民進黨當局滋生出仇恨和不信任,以至于在臺灣島內,即使人們提出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的建議,也會被污蔑為“幼稚”,或者更糟的是,被扣上“投降和背叛”的帽子。
龍應臺稱,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還滋生出“加強控制”的欲望沖動,賴清德將島內緊張氣氛渲染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甚至讓人想起了過去的“戒嚴”,而他追求的正是這種控制。
龍應臺認為,臺灣“時日無多”,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快速變化后,特朗普很可能“拋棄”臺灣這顆棋子,而到底是通過與中國大陸和解還是對抗來保護自己,臺灣時至今日還存在分歧。
她提醒,臺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