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東部戰區從4月1日開始的大規模聯合演習中,空軍轟-6K轟炸機起飛時掛載的空射彈道導彈引起美國媒體的猜測。
盡管外界對于該導彈并不陌生,但它首次在公開演習中亮相,到底是對地攻擊還是執行反艦任務?在此次演習中到底針對的是什么目標?依然讓西方疑惑不已。
中國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將轟-6K機翼下掛載的這兩枚空射彈道導彈稱為“鷹擊-21”。
美國“動力”網站1日稱,按照解放軍的武器命名規則,“鷹擊(YJ)”系列編號用于命名空射反艦導彈,而“空地(KD)”系列編號專指空射對地攻擊導彈。
這就讓美媒非常疑惑了——此前該導彈在珠海航展公開亮相時,彈體側面印有“2PZD-21”字樣,西方更多將其稱為“空地-21”,加之該空射導彈首先裝備中國空軍,表明它可能主要用于對地攻擊,而不是反艦任務。
報道稱,在2024年5月解放軍空軍發布的官方宣傳視頻中,這種導彈再次出現。當時中國媒體對其介紹也更偏重對地面高價值目標的打擊,認為它的性能與俄羅斯“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類似,后者在俄烏沖突中多次使用,主要用于打擊烏軍加固防護的重要戰略目標。
盡管也有消息稱,“匕首”也可以作為反艦武器使用,但這點尚未得到證實。
因此讓美媒疑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轟-6K掛載的這種空射導彈到底是偏重對地攻擊,還是執行反艦任務?
筆者認為,其實對于新一代彈道導彈而言,這樣的雙重性質并不矛盾——美國新一代“精確打擊導彈”(PrSM)也同時具備類似的對地攻擊和反艦能力。
美媒稱,這類空射彈道導彈往往被視為反艦武器,可以根據其可能的高優先級目標被稱為“航母殺手”,用于攻擊多種類型的艦船。
“研制各種針對反艦任務而進行優化的空射彈道導彈,也符合中國快速發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
無論它是用于打擊陸地或海上目標(或兩者兼而有之),現在該導彈在解放軍對臺演習中的亮相,證明其已經裝備作戰部隊的事實意義重大——這類導彈特別難以防御,它能以高超音速(5馬赫以上)或近高超音速的終端速度和陡峭的下落角度發動突襲,而且在終端攻擊階段還會進行機動,使其更難被攔截。
更讓五角大樓焦心的是,在未來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可能發生的潛在沖突中,轟-6K掛載的這種空射彈道導彈只是解放軍多層次、復雜的A2/AD戰略中的要素之一。
轟-6K的航程約6000公里,其中最新的轟-6N還配備了空中加油系統,使其航程可以遠至阿拉斯加海岸線。而空射彈道導彈的射程據稱在1500公里左右,如果采用高拋彈道或者“跳躍滑翔”彈道,還可以打擊更遠距離的目標——不但美軍在第一島鏈沿線的目標都在其攻擊范圍內,而更遠的太平洋地區的美軍基地也受到威脅。
更重要的是,“未來部署在中國周邊的美軍,不僅需要面對大量的空射彈道導彈,并且還可能伴隨其他類型的導彈、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無人機的襲擊。”
讓美媒疑惑的第二個問題是,這次演習中,轟-6K掛載的空射導彈到底是針對誰?
報道稱,即使從中國大陸海岸線發射,該導彈也能夠威脅臺灣東海岸的目標。如果從其他方向發射這種導彈,臺軍的空軍基地、指揮中心和其他關鍵軍事目標的保衛難度將更加困難。
轟6k機長:我已抵達臺島以東預定空域,導彈準備好。
指揮所:建立發射陣位。
轟6k機長:明白!
轟6k機長:滿足發射條件,請示發射。
指揮所:可以發射,盡快脫離。
轟6k機長:明白!
但該導彈的反艦能力,也可能在暗示它針對的是其他目標——尤其是這次演習的重點課目之一是“對海對陸打擊”和“要域要道封控。
眾所周知,臺灣當局之所以反復挑釁,是因為他們相信一旦爆發臺海沖突,美軍會趕來緊急增援——而最可能的就是美國的航母打擊群。考慮到駐日美軍可能自身難保,屆時美軍航母打擊群很可能會從關島或澳大利亞方向,出現在臺灣東部海域。
而根據央視2日公布的信息,解放軍轟-6K在戰斗機的護航下,從臺灣以東預定空域發射陣地,并向目標發射導彈——顯然,如果只是為了打擊臺灣本島目標,轟-6K根本沒有必要飛到臺灣東部空域。
唯一的答案就是,演練對可能干預臺灣沖突的美海軍艦艇實施攻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