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國徽 就出發,
有人叫我“馬背法官”,
有人叫我“背篼法官”,
也有人叫我“溜索法官”,
千萬個“我”,
無論山高路遠,
為“你”千千萬萬遍。
關于“我”的故事,
日復一日,
每天都有新的呈現。
“我”在云南·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森林覆蓋率達88%,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的47.43%,一道重要的熱帶森林生態屏障在我國南部邊境閃閃發光。
2022年,“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臘管護所巡回審判點”于勐臘縣望天樹景區正式授牌成立,標志著當地生態保護與司法審判深度融合邁出了重要一步。它緊鄰自然保護區,周邊村寨環繞,既能第一時間響應涉及生態環境的案件,又能直接面向廣大群眾開展法治宣傳。
2024年,為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的司法服務力度,在勐臘管護站巡回審判點旁邊,“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服務點”應運而生。它與勐臘管護站巡回審判點相輔相成,共同為生態環境安全保護貢獻力量。
“我”在新疆·阿勒泰
夢中的阿勒泰,冬不拉琴聲悠揚,哈薩克族人民歡歌起舞。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喀拉瑪蓋鎮,哈薩克族居民達八成以上,福海縣人民法院喀拉瑪蓋人民法庭正坐落于此。
這里有著外觀似氈房、以茶桌代法臺的“冬不拉”調解室。調解室內懸掛冬不拉,在法徽監督、國徽照耀下,以春風化雨的氛圍,為當事人化解矛盾糾紛。同時,也把“冬不拉”調解室搬進牧區、搬到草原,并在偏遠牧區設立了巡回審判點,切實將司法服務送到人民群眾身邊,“你在哪,冬不拉優美的旋律就在哪。”
“我”在福建·霞浦
福建省霞浦縣是海洋漁業大縣,而三沙鎮有40公里綿延的海岸線,是全國著名的閩東漁場所在地。在漁業重鎮霞浦三沙,一支由法官、書記員和調解員組成的“海上法槌”團隊,正以潮汐為鐘、以漁船為庭,將司法服務延伸至漁區最末梢,讓司法陽光守護這片藍色“糧倉”。
三沙鎮海域面積廣闊,漁業資源豐富,但也存在海上養殖糾紛多、人口管理難等問題,傳統訴訟模式便面臨“三難”:漁民出海周期長應訴難、水域分散送達難、涉漁糾紛專業審理難。對此,三沙法庭創新打造“船頭審案、候潮解紛”巡回審判模式,將調解、審案送至漁船碼頭、群眾家門口,并根據伏季休漁安排庭審時間,利用漁船返港補給、漁貨交易等自然形成“法治窗口期”化解糾紛。
同時,依托“一庭兩所+”綜合治理機制,強化與司法所、市場監督管理所等多部門的對接配合,以“漁港糾紛出在哪兒、多元解紛陣地設到哪兒”的理念,實現案件審理“隨潮而動、因漁而變”。
“我”在四川·閬中
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山圍四面,水繞三方,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縣史,是春節文化之鄉,也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旅游業是閬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四川省閬中市人民法院保寧人民法庭有一支旅游巡回審判團隊,在千年古城的石板路上,普法宣傳、調解工作、審判執行,是他們的日常。針對景區人員流動性大的問題,搭建“云上庭審”,打造“移動法庭”,切實推動涉景區案件源頭發現、云端服務、快速化解。針對涉古建筑保護、相鄰權糾紛等具有普法宣傳意義的案件,旅游巡回審判團隊把法庭搬到景區,就地開庭,法治浸潤和古城文化相得益彰。
千萬個“我”,
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人民法官。
為了千萬個“你”,
我們一直在路上。
來源:中國法官文學藝術聯合會
編輯:李彤 孟祥宇 | 美編: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