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2025》來了個大轉身,大膽告別了前五季燈光璀璨的舞臺和復雜的布景,把鏡頭轉向了海南的海灘、云南的石林、內蒙古的草原,還有那些風吹過就能低語故事的角落。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換場,而是對「乘風破浪」主題的重塑,以及對舞臺綜藝存在意義的升華。
前幾季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靠科技舞的視覺轟炸,創造出無數燃點。但到了第六季了,還依然死守LED炫光和升降機起落的套路,就會讓人覺得少了點什么?;蛟S是真實,或許是溫度?!冻孙L2025》索性推倒了演播室的四堵墻,用天地為幕,用自然為歌,讓「乘風破浪」從一句口號,變成了眼前能觸摸的畫面:姐姐們用各種姿態站在海灘、草原、石林之間,用最本真的模樣唱響自己的聲音。
更妙的是,這季節目把女性的力量、環保的理念和地方文化的溫度,一同揉進了表演里,講出了更大的故事?!赋孙L破浪的姐姐」不再只是為了熱血成團,而是讓舞臺綜藝可以沖向ESG的風口浪尖。
《乘風2025》的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破不同的圈層,追求「她」平等
從第一季起,「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就帶著使命而來:讓女性站上舞臺,撕掉年齡和性別的標簽,用汗水和舞步告訴世界,姐姐們也可以熱血成團。前幾季里,30+、40+甚至50+的女性,用自我超越和彼此扶持,點燃了一束光,給無數被歲月磨平激情的女觀眾照亮了更多生活可能性。但到了《乘風2025》,這束光不再滿足于照亮性別平等,去除年齡枷鎖,而是轉向了更深處的命題——女性內部的平等。
這一季的嘉賓陣容,像前幾季一樣跨越年齡、種族、身材和個性。葉童、陳德容、鄧萃雯的臉上刻著歲月的從容,王珞丹和江一燕散發著I人的淡定魅力,宋妍霏和祝緒丹則帶著青春偶像的朝氣。《乘風2025》更讓人意外的是,它破除了「女星圈層」。除了大眾都認識的熟面孔,那些來自「非主流」領域的陌生面孔占到了更大比例:有cosplay圈的二次元女神卡琳娜,有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人生的旅行博主,還有從小眾領域里冒出來的偶像、音樂人和喜劇人。
王珞丹可以讓I人看到從容淡定的魅力。圖片來源:《乘風2025》微博
這種多樣性,放在以往的室內舞臺上可能會顯得「雜亂失控」。傳統演播室太依賴唱跳表演的「硬實力」,唱功要過關,舞步要整齊,燈光和舞美往往是為習慣舞臺的「明星」量身定制的。可到了戶外,「舞臺的消失」削弱了「專業」門檻,一切「離奇」的才藝展示都變得合理。簡單的自然背景,把每個人本真的獨特性襯托到極致。
cosplay圈的二次元女神卡琳娜。圖片來源:《乘風2025》微博
在海南的沙灘首秀上,卡琳娜的cosplay表演不顯突兀;江一燕的彈唱,清新得像一首詩;房琪在海浪聲中細聲分享她的旅途。海風雖然吹亂了她們的頭發和衣服,卻吹不亂她們的自信。簡單的舞臺不是為她的唱功服務,而是為了襯托她們的個性。葉童帶著非Vocal擔當的隊員們在沙灘「隨性」奔走,為唱出的《平凡之路》更添意境。
這種轉變有多動人?
戶外舞臺明顯打破了「舞臺專屬于偶像歌星」的標簽,讓每一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暗示著女性的價值從來不該被單一的、完美的、精致的標準框住。美可以是無懈可擊的妝容,也可以是風吹繚亂的隨意;才華可以是唱跳俱佳的舞臺掌控力,也可以是自我認可的表達,哪怕表達不符合「世俗定義的完美」。觀眾聽到的也不再是炫技,而是她們的真誠。
過去,姐姐們的「乘風破浪」往往被解讀為「力爭與男性平等」的價值觀輸出,但《乘風2025》在提醒著大眾,真正的平等,需要看見出現在女性之間的差異和偏見。主流演藝圈的代表不再只指向影視歌星,新興、邊緣領域的女性KOL也步入「女星|同一行列。她們站在同一個風口,彼此借力。
這種「圈層平等」的嘗試,或許比單純的性別平等更難,卻也更具人文的溫度。它觸及了社會觀念的深層內核:真正的平等,不是讓女性成為統一的符號,而是讓她們帶著差異,互相看見,互相認可。
新興、邊緣領域的女性KOL也步入「女星|同一行列。
搭綠色的舞臺,減負碳排放
對「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老粉而言,最初入坑節目的點大多是因為那些燃爆了的舞美:LED屏幕拼接的畫面,升降臺的起落,無數燈光交織出的夢幻效果。不可否認,那樣的舞臺很酷,每次開場都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但那炫目的背后,是高昂的代價。一臺綜藝動輒消耗幾百千瓦的電力,搭建和拆卸道具要耗費幾天幾夜,還有無數技術人員盯著設備忙到凌晨。每一場表演都是一次資源的盛宴,讓舞臺綜藝從來都沒法與「環?!龟P聯。
往季的每一場表演都是一次科技舞美的盛宴。圖片來源:豆瓣
《乘風2025》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吸睛」路,把繁復的科技舞美丟到一邊。近幾期海南拍攝的舞臺,節目組用鏡子反射陽光,取代了傳統的高功率射燈。節目組幾乎沒用什么人工照明,那些鏡子在沙灘上擺出不同的角度,光影錯落地映襯「姐姐」的身姿,與遠處的海天一色呼應,畫面靈動而浪漫。
觀眾可以肉眼可見的發現,節目組減少了人工幕布的使用,純天然的背景不需要過多道具特效,海浪聲的加入沒有復雜的音響調試,觀眾卻能感受到一種直擊心底的震撼。這種畫面,不需要靠重金砸出來,只靠人與天地的默契配合。
節目組用鏡子反射陽光,取代了傳統的高功率射燈。
《乘風2025》嘗試的綠色制作能讓舞臺綜藝的攝制「碳足跡」大幅度縮小。傳統室內舞臺綜藝需要幾十個技術人員盯著設備,光是燈光和屏幕的能耗就夠一個居民小鎮用上幾天。節目連很多道具都用當地的植物就地取材,減少物資運輸帶來的污染。
《乘風2025》的綠色轉身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化,更是對可持續態度的溫柔倡議。當我們習慣了用科技堆砌「奢華」的舞臺,或許忘了,最美的風景其實就在身邊。這些不需耗能的「特效」帶來了視覺上的清新感。
「少即是多」的舞美哲學降低了能耗,喚醒了大眾返璞歸真的意識,還映射出了一種新的節目制作觀轉向:舞臺可以很輕盈質樸,卻依然很有打動人的力量。
舞臺可以很輕盈質樸,卻依然很有打動人的力量。
去有風的地方,吹動文旅業
在結束海南陵水的幾期節目后,據說「姐姐們」后續還會去到云南的石林,內蒙古的草原,新疆山東等地的戶外舞臺。這種多地選址拍攝,增加了舞臺畫面,也能對當地風光和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有激活地方經濟的「帶貨」潛力。這種帶動效應,是傳統室內舞臺綜藝無法做到的。
室內舞臺再美,也只是一個封閉的烏托邦,而戶外的風浪,卻能吹到更遠的地方。
云南日報社的《春城晚報》對節目組在石林的錄制進行了報道。
在海南錄制的舞臺播出后,海南主流媒體《海南網》也巧借節目熱度宣傳當地旅游。去年的《再見愛人》,因麥琳的「奶皮子」和「熏雞」梗,就在全網帶火了內蒙古的小眾特產,可見綜藝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力?!冻孙L2025》更妙的地方在于,姐姐們具有圈層多樣性,能夠讓文旅聯動更有層次感,覆蓋各類群體。偶像「姐姐」的粉絲會追著偶像去看海,二次元「姐姐」的觀眾可能會奔向草原去打卡,誘發新的產業可能。不同的人群被不同的風景吸引,最終匯聚成一股推動當地發展的流量。
海南主流媒體《海南網》借節目熱度宣傳當地旅游。
更重要的是,這種綜藝和流量助推的文旅模式還隱含了一種社會責任的延伸。一些被選中的拍攝地,都是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區,比如內蒙古的偏遠牧場,海南的非熱門海灘。節目組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還讓這些地方被更多人看見。這種拉動經濟和區域發展的意義,或許比單純的旅游推廣更深遠。
這種聯動的意義,不只是經濟上的,它還讓舞臺綜藝制作可以思考和承擔更大的責任邊界。過去,一檔舞臺綜藝節目可能只是娛樂的載體,觀眾看完笑笑哭哭就結束了??伞冻孙L2025》卻用舞臺,串起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連接?!冻孙L2025》用姐姐們的表演,把風景背后的人文溫度帶到了觀眾面前,迪慶的藏區人文、呼和浩特的蒙族風情,那些容易被主流文化擠出公眾視野的當地文藝風俗,成文舞臺的點睛元素,被鏡頭放大魅力。
這種「以人為本」的舞臺綜藝+文旅模式,或許能超越短期的經濟刺激功能,成為一種對地域文化和發展的長期社會賦能。
1號結語
相比起室內舞臺的精致,《乘風2025》的戶外模式顯然更有生命力。海風吹過,浪花翻滾,姐姐們站在天地間。這種天人合一的呈現,和節目「乘風破浪」的主題天然呼應,賦予了每一場表演更真實的情感張力。它讓我們看到,舞臺不一定要靠科技堆砌才能震撼人心,海浪和星空一樣可以讓人落淚;女性的力量不一定要靠華服和高跟鞋來證明,站在沙灘上的赤腳也能熠熠生輝。
更重要的是,它用一場場「置身室外」的表演,繼續著女性力量、打破了圈層偏見,擁抱了綠色制作,激活著文旅經濟。《乘風2025》不再只是一檔競演娛樂節目,而是一次對舞臺綜藝的ESG探索。這樣的模式會不會成為傳統舞臺綜藝的未來?答案是不確定的,但這股風,已經吹起來了。它破掉了舊的浪潮,也吹來了新的風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