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嘉誠,大家腦海里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有錢”,第二個詞估計是“聰明”。這位香港商界大佬,幾十年來在商場上翻云覆雨,愣是把自己的商業帝國建得穩如泰山。2025年,他又搞了個大動作——賣掉了手里的非中國港口資產,賺了228億美元。
網上炸了鍋,中國大陸這邊反應尤其激烈,有人罵他“賣國”,有人說他“精明”??赡慵毾?,不管外界怎么吵,李嘉誠還是穩穩地坐在那兒,氣定神閑。為什么?因為他10年前就給自己留好了后手。
2015年的布局:未雨綢繆的聰明一招
要說李嘉誠能穩坐釣魚臺,咱得先把時間倒回到2015年。那一年,他干了一件當時沒啥人太在意、但后來證明超級重要的事兒——把長江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 Limited)的注冊地從香港搬到了開曼群島。開曼群島是個啥地方?簡單說,就是個稅收天堂,企業所得稅是零,資本利得稅也是零。換句話說,把公司注冊在那兒,能省下一大筆稅錢,還能讓資金在全球跑來跑去的時候更自由。
香港雖然是國際金融中心,但畢竟跟內地聯系緊密,政策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啥的,多少有點不確定性。
李嘉誠把公司挪到開曼群島,等于給自己的商業帝國加了個“防火墻”。不管將來香港或者內地局勢怎么變,他的主業都不用直接扛這些壓力。而且,開曼群島的法律體系很成熟,對公司資產保護特別到位,這也給李嘉誠的財富加了層保險。
除了搬注冊地,李嘉誠還在那時候搞了個更厲害的玩意兒——家族信托。具體在哪兒注冊的,外界猜來猜去,有的說是開曼群島,有的說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反正都是離岸金融中心。
說白了,就是把家族的財富和公司的控制權放進一個“保險箱”里,交給專業的信托機構打理。這樣,不管是法律糾紛還是政治風波,都很難直接動到這些資產。信托還能保證財富傳給下一代的時候,不用被稅務局薅一大塊羊毛。
2015年那會兒,香港正經歷一些社會動蕩,內地對外資的態度也在微妙變化。李嘉誠這時候搞離岸注冊和家族信托,明顯是嗅到了風向不對,早早給自己鋪好了后路。事實證明,這兩招在10年后真派上了大用場。
2025年港口資產出售:賺了大錢還惹了爭議
直到2025年3月4日,長江實業扔出了個重磅炸彈——宣布要把手里的非中國港口資產賣掉。涉及43個港口,分布在23個國家,總共有199個泊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拿馬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長江實業把這兩處的90%股權打包賣了,交易金額高達228億美元。交易一完成,公司賬上多了190億美元現金,債務比率直接降到了18%以下。
因為這些港口不是隨便哪塊地皮,而是全球貿易的命脈。拿巴拿馬運河來說,每年過往的貨輪里,有五分之一跟中國有關。這地方的重要性,誰都明白。所以李嘉誠一出手賣,馬上就有人跳出來問:這是在干啥?賣給誰了?對中國有啥影響?
交易細節里還有個點值得一提。這43個港口雖然都在中國以外,但之前一直是長江實業全球布局的重要棋子。李嘉誠這次賣掉它們,等于把自己的業務重心做了個大調整。有人分析,他可能是覺得全球貿易格局在變,地緣政治風險越來越高,干脆把這些“燙手山芋”甩出去,換成現金屯著,等機會再出手。190億美元到手,公司債務少了,流動性強了,未來的路子也寬了。
不過,這交易可沒那么順利就完事兒。中國大陸這邊反應特別大。3月14日,香港大公報發文批評,說這交易“背叛國家利益”,文章還被香港澳門事務辦公室轉發了,火藥味一下就濃了。
網上更是吵翻了天,微博上李嘉誠要賣43個港口給美國企業的話題熱度蹭蹭往上漲,網友們一邊倒地diss他。到了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SAMR)也坐不住了,宣布要對這筆交易搞反壟斷審查。這架勢,明顯是要給李嘉誠點顏色看看。
但有意思的是,盡管外頭吵得天翻地覆,交易好像還是在往前推進。到3月30日,沒聽說交易黃了的消息。李嘉誠這邊呢,也沒啥慌亂的跡象,照舊低調干自己的。答案還得回到他10年前的布局上看。
老謀深算的底氣
港口這種東西,不光是賺錢的買賣,更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命脈。尤其是巴拿馬運河這種地方,戰略地位太敏感了。李嘉誠把這些資產賣了,外界難免會擔心:這會不會讓外國勢力插手更多?會不會影響中國的貿易鏈?再加上這些年李嘉誠在內地投資減少,有人早就對他有意見,這回賣港口就成了導火索。
大公報那篇批評文章里,措辭挺狠,說他是“資本無國界”的典型,暗示他只顧自己賺錢,不管國家利益。微博上的評論就更直接了,有人喊“李嘉誠跑路了”,有人說他“忘恩負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反壟斷審查,估計也是想看看這交易有沒有啥貓膩,能不能卡一卡。
可李嘉誠為啥還能這么淡定?因為他早有準備啊。2015年的離岸注冊和家族信托,簡直就是他這次交易的“護身符”。公司注冊在開曼群島,法律上跟中國大陸沒直接關系,反壟斷審查想管也沒那么容易上手。家族信托把他的個人財富和公司控制權隔離開,就算交易真出了啥問題,也動不倒他的根基。這兩手準備,等于給李嘉誠建了個“避風港”,讓他在風浪里也能穩住陣腳。
更牛的是,這交易本身也體現了他對時局的判斷。全球貿易這幾年不太平,中美博弈、地緣沖突啥的,讓港口這種資產變得風險高收益低。李嘉誠選擇在這個時候賣,既拿到了高價,又把風險甩給了買家。190億美元現金到手,公司財務狀況更健康了,未來不管是再投資還是收縮,都能游刃有余。
中國大陸的壓力雖然大,但李嘉誠靠著10年前的布局,硬是把這局棋下得滴水不漏。交易推進了,錢賺到了,商業帝國也沒晃。
2025年賣港口這事兒,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資產交易,其實背后是他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和10年前的深謀遠慮。2015年的離岸注冊和家族信托,幫他在2025年的風波里站穩了腳跟;賣港口的時機,又讓他賺了錢還避了險。愣是把“未雨綢繆”四個字玩到了極致。
當然,這事兒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有人覺得李嘉誠這種做法是商業天才,全球化時代,資本就得這么靈活;也有人覺得他太“精”,把國家利益放一邊了。你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