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甘蔗正大量上市,大家在品嘗這份甘甜的同時,也需要多加注意,因為一旦誤吃壞甘蔗,甘蔗分分鐘“毒過蛇”,還可能致命!
因吃甘蔗中毒進醫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來自杭州53歲的劉阿姨(化名)晚飯后照常吃甘蔗時,卻發現味道不太對:吃起來不脆、有些發糠,甜中略帶著一股酒酸味,甘蔗內部呈淡褐色。當晚臨睡前,她有些犯惡心、開始拉肚子。
然而,這并非普通的腸胃不適。4天后,劉阿姨的病情急劇惡化,呼吸困難、皮膚濕冷、意識模糊,隨后陷入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經醫生診斷,劉阿姨是食用了霉變的甘蔗導致中毒,進而引發了腸道感染、膿毒癥、感染性休克以及全身多器官衰竭。
當甘蔗出現發紅、棕褐色斑點且節間變短時,可能已感染節菱孢霉菌,產生3-硝基丙酸毒素。這種神經毒素可穿透血腦屏障,0.5克即可致人中毒,輕則嘔吐、抽搐,重則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超10%。
5種食物發霉后有劇毒,千萬別吃
霉變食物是潛伏在廚房里的“隱形殺手”。當食物表面出現霉斑、變色,或散發出異味時,往往意味著已經產生了對人體有害的毒素。這些毒素不僅耐高溫,常規的烹飪方法無法將其破壞,一旦攝入,輕則引起嘔吐、腹瀉,重則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紅心甘蔗,其他需警惕的霉變食物包括:
1.花生
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1毫克即可致癌。霉變花生常出現黃褐色霉斑,含口中明顯發苦,長期攝入顯著增加肝癌風險。該毒素穩定性極強,需280℃高溫才能分解,普通烹飪無法破壞。
2.玉米
伏馬菌素具有肝腎毒性,霉變玉米粒會變黑變綠。該毒素耐高溫且不易被水洗脫,需特別注意儲存環境。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腎小管壞死和肝硬化。
3.堅果
赭曲霉毒素A主要損傷腎臟,霉變堅果散發霉味且味道變苦。研究發現,每日攝入0.5μg/kg即可導致腎小管萎縮。該毒素還能通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發育。
4.大米
島青霉素具有肝毒性,霉變大米呈黃綠色,淘米水易渾濁。該毒素在280℃高溫下仍可存活,需嚴格避免食用。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細胞壞死和膽管增生。
健康延伸:這些食物開封后保質期很短,小心變質!
有些食物一旦開封,保質期就會大大縮短,若不及時食用或儲存不當,很容易變質,對健康造成威脅。
1.濕粉
濕粉類食品,如河粉、腸粉等,保質期通常為24小時。即使冷藏,也不建議過幾天再食用。因濕粉易滋生細菌,可能產生米酵菌酸毒素,該毒素耐高溫且無法通過加熱破壞,食用后可能引發中毒,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
建議濕粉當天購買當天食用。食用前務必檢查,若有異味或變質跡象,立即丟棄,切勿冒險食用。
2.牛奶
牛奶營養豐富,是細菌的理想培養基,常溫下細菌會迅速繁殖,導致牛奶變質。喝變質的牛奶可能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因此,牛奶開封后應盡快飲用,并儲存在冰箱中。
3.食用油
食用油開封后,保質期會大大縮短。未開封時,保質期一般為18-24個月,但開封后,由于接觸空氣、光照和溫度等因素,保質期會縮短至3-6個月。
食用油開封后,應密封保存,避免光照和高溫,以減緩氧化速度。同時,要定期檢查食用油的質量,如發現異味或變質跡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3.面包
面包一旦開封后,保質期一般為2-3天。面包松軟多孔,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細菌,導致霉菌繁殖,產生毒素。食用變質的面包可能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因此,面包開封后應儲存在陰涼干燥處,避免受潮。
4.火腿
火腿是高蛋白食物,開封后容易受細菌污染,導致腐敗變質。食用變質的火腿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因此,火腿開封后應盡快食用,并儲存在冰箱中。
5.罐頭食品
罐頭食品在開封前經過高溫滅菌,但開封后容易受細菌污染,導致腐敗變質。食用變質的罐頭食品可能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因此,罐頭食品開封后應盡快食用,并儲存在冰箱中。
6.果汁
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水分,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變質。喝變質的果汁可能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因此,果汁開封后應盡快飲用,并儲存在冰箱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