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與實踐的全球發展趨勢”暨2025年第3屆中巴法律論壇于3月29日在上海中心大廈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聯合主辦,段和段律師事務所、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金磚國家爭議解決上海中心承辦,巴西圣保羅天主教大學、華東政法大學金磚國家法律研究院、《法學》英文版編輯部協同舉辦。
來自各仲裁機構、司法機關、律師協會、高校等的六十余位專家學者、業內人士、法律學子蒞臨本次會議。
本次論壇圍繞“人工智能法律與實踐的全球發展趨勢”為主題進行學術和實務交流,會議分為兩個單元,上半場設有開幕式以及第一個單元的議題研討和與談環節,下半場進行了第二個單元的議題研討以及與談環節,最后為閉幕致辭環節。
開幕式
開幕式由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陸宇峰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許凱教授、圣保羅天主教大學和若昂佩索阿中心大學教授小拿破侖?卡薩多(Napole?o Casado Filho)、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李建偉、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副秘書長姚宏敏依次發表了開幕致辭。
陸宇峰教授代表主辦方華東政法大學,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本次論壇的重要意義以及前兩屆中巴法律論壇的主題及其舉辦情況。他提到,本次論壇聚焦人工智能這一前沿科技領域,體現了中巴法律論壇對時代議題的敏銳把握。
隨后,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許凱教授發表開幕致辭。許凱教授指出,中巴兩國友誼深厚,合作廣泛,法律交流是雙方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旨在增強中巴法律合作,回應時代對人工智能法律規范的需求,推動中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以及全球人工智能多邊治理。他還介紹了華東政法大學在人工智能法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布局,展現了學校在該領域的積極探索與擔當。
圣保羅天主教大學和若昂佩索阿中心大學的小拿破侖?卡薩多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對主辦方的感謝,并贊賞了中國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全球領導力。他強調,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治理方式,中巴兩國應加強合作,確保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李建偉教授在致辭中分享了對人工智能法治本質的思考。他認為,人工智能法治的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同發展,法治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副秘書長姚宏敏則從國際商事仲裁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介入帶來的影響和挑戰。他提出,仲裁機構應把握好仲裁智能化與保護當事人意識、確保仲裁程序公正、仲裁數據利用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為人工智能在仲裁領域的合理應用提供了思路。
第一單元:人工智能治理及其國際發展
開幕式結束后,論壇進入精彩的圓桌會議第一單元。本單元由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秘書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居曉林主持。本單元議題為“人工智能治理及其國際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韓旭至教授以《大模型價值對齊的法治進路》為題,深入剖析了大模型價值對齊的重要性、面臨的困境以及應對策略。他通過列舉人工智能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價值偏差案例,如翻譯錯誤、對敏感問題的不當回應等,生動地展示了價值對齊的緊迫性。他提出,應樹立新的理念,建立法制化機制,包括體系融貫的指標校準機制、分級分類的風險控制機制和權責分配機制,以推動大模型價值對齊。
中國-巴西關系國家協調委員會主席羅士豪(Thomas Law)以《巴西的人工智能監管:倫理挑戰和社會影響》為題,介紹了巴西在人工智能監管方面的情況。他提到,巴西律師協會和參議院正在積極討論人工智能的倫理限制和監管規定,巴西國家司法委員會也發布了關于人工智能的決議,強調法官在使用人工智能時要確保透明度、尊重人權等。此外,他還分享了巴西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實踐案例,以及對中巴未來在人工智能領域合作的展望。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研究員戴藝晗以《國際貿易法視閾下的人工智能規制:以WTO為視角》為題,分析了WTO規則對人工智能的適用性,以及人工智能給現有WTO規則帶來的挑戰,如貨物與服務分類的模糊、公共道德標準的差異等。她提出,創新監管方法,如基于WTO框架下的多方協議和模塊化框架,可能是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途徑,并呼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在國際貿易中的健康發展。
巴西 Justen, Pereira, Oliveira & Talamini 律所合伙人塞薩爾?佩雷拉(César Pereira C.Arb FCiarb)分享了巴西在人工智能政策和參與國際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經驗。他指出,巴西的人工智能監管受到歐盟的影響,目前相關法規正在不斷完善中。同時,他強調了在監管人工智能時要平衡創新與風險,考慮到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研究員費秀艷在《中國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政策與實踐》發言中,闡述了中國在參與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政策原則,包括包容性和多邊性,并介紹了中國為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所采取的具體舉措。她通過對比不同國際文件的簽署情況,分析了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面臨的挑戰,并呼吁全球南方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
在第一單元的與談環節,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張文龍和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助理教授薩布麗娜?哈桑(Sabrina Hasan)分別發表了評論。
張文龍強調了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性挑戰,當前數字社會加深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聯通,這種聯通帶來的是結構性變革,人工智能已成為無處不在的客觀存在。他呼吁中巴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人機交互帶來的新風險,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惠及全人類。
薩布麗娜?哈桑則從法律學者的角度,提出了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如數據隱私、倫理道德、環境影響等,并強調了在國際合作中協調各國利益、加強技術交流與培訓的重要性。
第二單元:人工智能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
第二單元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的李濤研究員主持。本單元議題為“人工智能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
巴西 Jacob & Nogueira Adbogados律所的創始合伙人丹尼爾·雅各布·諾蓋拉(Daniel Jacob Nogueira)以《人工智能在法律實踐中的應用》為題,從人工智能的不同類型出發,展現了人工智能作為工具時對開展法律實踐提供的幫助。同時,點明了人工智能數據管理和倫理責任的問題,為法律從業者提供了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的實用指南。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陳文婧將人工智能與公司治理相聯系,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公司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及潛在問題。她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影響企業決策機制,提出需平衡技術創新與治理規范,建議通過完善監管框架、增強算法可解釋性及建立倫理準則來引導人工智能的負責任應用。此外,她還強調了人工智能在公司戰略決策中的“積極推薦”潛力,同時警示需審慎評估其建議的合理性與合規性。最后,她呼吁企業、法律界與技術開發者協同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在公司治理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技術賦能與風險防控并重。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研究部的高級主管李挺偉介紹了人工智能時代國際仲裁的發展趨勢以及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的最新實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對國際仲裁的影響,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深入法律研究、文件審查、合同起草、預測分析及案件管理等環節。第二部分詳細展示SHIAC數字化智能平臺的功能,涵蓋在線立案、視頻聽證、電子簽名、實時筆錄等全流程服務。最后,李挺偉先生呼吁仲裁機構積極擁抱技術,通過技術專家參與和規則制定,平衡效率與程序正義,推動仲裁智能化發展。
巴西圣保羅天主教大學商事仲裁隊教練,卡約·恩里克·德坎波斯·拉莫斯(Caio Henrique de Campos Ramos)律師分享的主題為《仲裁程序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影響》。他系統描述了人工智能在仲裁領域的應用,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優勢(如效率提升)與潛在風險(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第二部分提出使用的一般性建議,包括透明度要求、技術可靠性驗證及當事人協商原則;第三部分明確仲裁員對當事人在仲裁中使用的指導權與裁決權,強調需確保程序公平性并防范技術濫用;第四部分聚焦仲裁員自身使用的邊界,要求其保持獨立性、避免依賴算法結論影響裁決公正性。
段和段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李思琪女士分享的主題為《從人造神經網絡到法網:人工智能重塑法律邏輯與邊界》。其內容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對法律領域的深度影響展開:第一部分通過神經網絡技術的跨界應用(如分布式決策、可解釋性研究)提出技術優化法律流程的路徑;第二部分分析人工智能帶來的三大變革——法律推理從線性轉向非線性(如多維數據關聯預測)、法律服務從封閉走向開放(如普惠化智能咨詢)、風險防控從被動轉為主動(如動態監控預判風險);第三部分探討技術引發的法律邊界挑戰,包括算法黑箱導致的司法透明性缺失、歷史數據偏見引發的量刑歧視、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及自動駕駛事故的責任主體爭議;第四部分提出中巴合作的“雙軌路徑”,建議通過聯合研發人工智能法律模型、共建跨境數據流動規則與算法治理框架、設立“人工智能+法律”聯合實驗室及跨國合規培訓計劃,推動技術與規則的協同發展。最后,李思琪女士強調“法律需理解技術,技術需敬畏規則”,呼吁中巴合作成為全球南方人工智能治理典范,并承諾推動負責任創新。
第二單元與談環節,段和段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權益合伙人郭國中律師和華東政法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吳尚軒分別作出評論。
郭國中形象地將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比作哪吒的裝備,他認為人工智能既能夠是風險防控的“混天綾”,也能夠是保護正當權利的“火尖槍”,他指出人工智能應該作為法律的“風火輪”而不是“緊箍咒”。
吳尚軒提到人工智能在國際仲裁領域的重要性,并表達了對人工智能未來可能取代法律界某些職位的擔憂。他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定義邊界、利用、風險和變化的范圍,以及法律對人工智能的應對能力。同時,提出了關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黑箱”問題,以及如何處理大數據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最后,吳尚軒期待中巴兩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系統化合作,以共同應對挑戰。
閉幕式
閉幕式由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研究員費秀艷和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秘書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居曉林律師進行閉幕總結。費秀艷提到了本次會議的發言主題兼具了理論和實踐價值,中國與巴西在人工智能與法律的關系層面有很多共識,期待中巴雙方今后的進一步合作。居曉林律師表示本次會議非常成功,取得了豐富的思想成果,聽到了來自不同背景專家的寶貴意見,對人工智能大背景下的法律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幫助。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華東政法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
編輯:石劍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