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夜郎西
2025年3月29日晚,德上高速池祁段的夜色被一聲劇烈碰撞撕裂。
一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的小米SU7標準版,在時速116km/h時遭遇施工路障,系統報警后駕駛員接管車輛,卻在2秒內與隔離帶水泥樁劇烈碰撞,最終爆燃起火,車內三名年輕女乘客不幸遇難。
小米官方數據顯示,碰撞前車速降至97km/h,遠超常規安全制動閾值,而高速偏置碰撞后的迅速起火,暴露出極端工況下的安全隱患。
雷軍在4月1日深夜回應,稱“心情非常沉重”,承諾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調查,并強調“不會回避責任”。
這起事故并非偶發,而是暴露了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背后的安全隱憂。
智能駕駛以“高階”“普及”為旗號迅速推廣,電池技術則在續航與快充的數字比拼中不斷突破,而汽車工業的安全基石,卻在不經意間被逐漸削弱。
01
智駕營銷迷霧
這次事故發生后,圍繞NOA系統的爭議持續升溫。
根據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SAE)標準,小米SU7搭載的L2+級智能輔助駕駛本質上屬于“人機共駕“,駕駛員需全程監控路況并隨時接管。
然而在市場宣傳中,“高階智駕”“無限接近L3”等模糊表述,正不斷模糊用戶對系統邊界的認知。
2025年車市中,10萬元級車型已普遍標配高速領航功能,車企熱衷于宣傳“智駕時長”“自動變道成功率”等數據,卻對“系統無法識別臨時路障”“極端場景需人工干預”等關鍵信息語焉不詳。
這種認知錯位的背后,也暴露出行業對智能駕駛技術的過度自信。
SU7標準版采用純視覺感知方案,依賴攝像頭識別障礙物,而夜間施工場景中的路障、錐桶等臨時設施,恰是當前純視覺方案的“阿喀琉斯之踵”。
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超55%,但在暴雨、逆光、施工改道等復雜場景下,系統誤判率或高達12%。
更嚴峻的是,從系統報警到駕駛員接管的“黃金2秒”,在高速行駛中幾乎沒有容錯空間——人類平均應激反應時間為0.2-0.3秒,加上操作方向盤、判斷路況的時間,留給駕駛員的糾錯窗口已被壓縮到極限。
而事故背后,這場汽車行業的“智駕軍備競賽”正陷入危險循環。
奇瑞、廣汽、極氪等車企相繼公布L3級自動駕駛量產時間表,小鵬、長安也加速落地相關功能,但SAE定義的L3級“系統主導、駕駛員有限脫離”,在國內尚無明確法律界定。
部分車企將L2+包裝為“高階智駕”,利用“解放雙手”的營銷噱頭收割流量,卻忽視了技術成熟度與用戶教育的嚴重脫節。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所言,當前仍處于“全民智駕而非全民自動駕駛”時代。過早的概念炒作正在制造“安全真空”。
02
電池安全悖論:當續航競賽掩蓋熱失控風險
事故中“碰撞后迅速爆燃”的細節,直擊新能源汽車的另一核心痛點——電池安全。
小米表示,事故一發生,當地警方就迅速趕到了現場,全面展開了事故調查,現在調查還在進行中。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可以確認的是,事故車輛起火并不是網上傳的那種“自燃”,很可能是猛烈撞上了隔離帶的水泥樁,導致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引發的。
官方消息顯示,小米SU7標準版搭載了磷酸鐵鋰電池,并從2024年6月開始實行雙供應商策略,由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兩家公司提供電池。4月2日,有投資者在互動易平臺上提問,詢問3月29日發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車是否使用了寧德時代的電池。寧德時代對此回應稱,該事故車輛并未使用其公司的電池。
盡管小米SU7采用了氣凝膠隔熱材料等防護技術,但97km/h的高速碰撞極易導致電池包劇烈變形,電解液泄漏引發燃燒,動力電池在極端工況下的安全邊界到底在哪目前仍是未知。
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中,25%發生在碰撞場景,而電池熱失控的黃金逃生時間僅有90秒。
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稱,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要高于燃油車。他舉例道,在2021年度,全國發生電動汽車火災事故3000余起,根據接近800萬輛的“純電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計算,著火概率約為0.03%+,而傳統燃油車年火災事故率為0.01%-0.02%。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首批新能源車開始進入“脫保“階段,電池衰減和更換費用成了新的煩惱。有車主反映,更換一輛8年車齡的特斯拉電池竟要22萬元,這遠遠超過了車的剩余價值。這種“電池壽命與整車壽命不同步”的問題,其實反映了車企在“全周期安全”考慮上的不足。
鋰電池的化學特性決定了其熱失控風險: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高,但當內部隔膜被刺穿或溫度超過200℃,會迅速釋放可燃氣體并持續放熱,即使外部明火被撲滅,仍可能復燃甚至爆炸。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電池安全技術研發投入占比不足15%,遠低于智駕系統的40%。
當車企沉迷于“續航突破1000公里”“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的技術秀,在電池結構安全、熱失控預警等“保命技術”上卻進展緩慢。
例如,主流車型的電池抗穿刺能力多僅達國標下限,而800V高壓平臺車型的熱失控速度較傳統平臺更快,進一步壓縮了安全冗余。
應該說小米SU7事故是行業集體焦慮的縮影。
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200萬輛,市場競爭白熱化催生出“參數比拼”的怪象:屏幕數量、算力芯片、智駕覆蓋率成為核心賣點,而碰撞測試成績、電池安全冗余等“基礎課”卻被邊緣化。
某新勢力品牌因智駕系統誤判導致高速追尾,某傳統車企因電池熱管理缺陷引發自燃,暴露的都是同一問題——當“用戶體驗”被簡化為“科技感”,安全作為汽車工業的基石正在松動。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智能駕駛與電池技術的研發邏輯正在背離安全本質。
智駕系統依賴數據訓練,未標注的“新物種”障礙物成為算法盲區;電池技術追求能量密度,卻不得不面對材料活性與穩定性的天然沖突。
這種“技術冒險”在商業驅動下被不斷放大:車企為搶占市場,將未充分驗證的功能推向市場,用“OTA升級”掩蓋缺陷;供應鏈為降低成本,壓縮安全測試環節,導致“缺陷產品帶病上路”。
行業標準的混亂進一步加劇了風險。目前國內尚無權威機構對“高階智駕”作出明確定義,車企自行定義的“高階”多基于L2+開發,與SAE定義的L4級高階智駕存在本質差異。
政策層面的滯后也加劇了隱患。
盡管深圳、北京等地出臺了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法規,但針對L3級自動駕駛的事故責任劃分仍不明確,新能源汽車碰撞后“車門鎖死”“高壓系統斷電延遲”等問題缺乏強制標準。
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提案答復顯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火災撲救仍依賴經驗判斷,缺乏統一的事故處置技術規范,而電池回收、檢測的全流程監管體系尚未完善。
技術概念的混淆導致消費者產生“系統可替代人工”的認知偏差,而當事故發生,技術細節的專業性壁壘又讓用戶難以維權,形成“營銷超前于技術、承諾超前于法規”的惡性循環。
03
回歸初心:安全才是汽車工業的“底層代碼”
雷軍的回應中,“用行動回答問題”的承諾不應只指向小米,更應成為全行業的警示。
智能駕駛的價值,在于輔助人類提升安全系數,而非用“脫手駕駛”制造風險敞口;
電池創新的意義,在于提供可靠能源保障,而非用“續航數字”犧牲生存底線。
正如百年前福特T型車靠“耐用性”打開市場,今天的新能源汽車或許同樣需要一場“安全覺醒”。
2025年的車市,或許需要一場“返璞歸真”的變革:少一些“全球首發”的噱頭,多一些“萬無一失”的敬畏;少一些“數據漂亮”的報表,多一些“極端測試”的執著。
當車企在發布會大談“重新定義出行”時,不妨想想事故現場家屬的淚水——那些被算法忽視的生命重量,從來不是技術競賽的籌碼。
汽車工業的終極目標,不僅僅在于征服道路,更為重要的是守護每一次出發與抵達。
在智能與電動的浪潮中,唯有將安全作為“底層代碼”,才能讓汽車真正成為“移動的安全空間”。
這是小米SU7事故留給行業的考題,也是所有車企必須交出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