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抗戰時期中國各派系軍隊武器裝備情況,給人感覺最差的是川軍,例如機槍配備數量非常稀少。網上搜一下,不少資料甚至說川軍出川抗戰時,平均每個步兵師只有十幾挺機槍。但這不是真實的歷史,川軍整體裝備上是遠不如國軍嫡系部隊,但在輕武器方面還好,機槍配備數量并不少。川軍真正缺乏的是火炮,特別是身管火炮——75毫米山野炮之類的。
無川不成軍
關于川軍機槍配備情況,先例舉一個歷史數據給大家看看。1937年11月,川軍鄧錫侯部上報武器裝備情況:第104師有迫擊炮16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133挺,步槍4542支;第178師有迫擊炮12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87挺,步槍3479支。要知道鄧錫侯部可是川軍中裝備最差的,出川抗戰前,鄧錫侯曾要求補充武器裝備,但沒得到補充就出發了。可就算如此,鄧錫侯部一個師也有100多挺輕重機槍!并且為了讓上面補充武器裝備,上報數量一般都是少于實際數量。
川軍中裝備較好的劉湘部,機槍擁有數量可不比國軍嫡系部隊少,甚至更多。劉湘的華興機器廠可以年產2000挺輕機槍,僅啟拉利輕機槍就生產了6000挺,加上進口,數量更多。此外,劉湘的21軍武器修械所,可以月產300挺捷克式輕機槍(1935年就生產了2000挺)。還有,劉湘還從英國進口了大量的劉易斯輕機槍,有據可查的就有1480挺,至于仿制數量更多。國軍嫡系部隊一個步兵師滿編也就324挺輕機槍,劉湘兵力最多的時候不過號稱30萬,其擁有的輕機槍數量就算每個步兵連配備9挺也足足有余。
川軍仿制的啟拉利輕機槍
PS:1938年2月顧祝同給蔣介石的密電,其中所說劉湘部的裝備情況是這樣的:重慶,午漾,據報劉湘所存儲械彈計步(槍)彈三千萬發,分存嘉定、宜賓兩處,未發捷克式機槍五千余挺,路易式機槍八百八十挺。這個路易式機槍就是劉易斯機槍。
至于火炮方面,迫擊炮數量也不少。1938年5月,21軍武器修械所所長上報國府庫存武器數量:82.5毫米迫擊炮750門,擲彈槍1000支,47毫米迫擊炮2800門,沖鋒槍4700余支,捷克式輕機槍2000余挺,137毫米迫擊炮56門,步槍2萬余支。1938年5月全面抗戰都打了十個月,已經經歷了諸多重大戰役的消耗,川軍還有這么多武器裝備留存,并且只是部分庫存。
川軍捷克式輕機槍并不少
光是2800門47毫米迫擊炮就可以武裝不少部隊了,一個步兵連配備2門,一個步兵師也就72門,可以武裝39個步兵師。82.5毫米迫擊炮750門,每個步兵營配備2門,一個步兵師也就24門,可以武裝31個步兵師。對于川軍來說,輕中型迫擊炮的數量一點都不少。大口徑迫擊炮則數量不多,137毫米重型迫擊炮只有56門庫存,一個炮兵營12門,只夠組建5個(其中一個還不滿編)。但是,國軍嫡系部隊的大口徑迫擊炮數量也沒多少,150毫米、120毫米重迫擊炮都是抗戰后期才生產的,前期基本沒有。
川軍真正缺乏的是身管火炮,75毫米山野炮、105毫米榴彈炮這些。既沒有向外采購的記錄,也沒有仿制記錄,上面調撥的記錄也沒有。前面提到的21軍武器修械所,生產機槍、迫擊炮可以,但不具備75毫米山野炮的生產能力。
川軍連克虜伯75毫米山炮都很少
國軍嫡系雖然也缺乏身管火炮,但在軍級作戰單位多少還是有些75毫米山野炮,一般1個炮兵營的編制,遇到重大戰役戰區還會調撥獨立炮兵單元(甚至有105毫米以上重炮)支持。少數國軍精銳部隊在師級就配備有75毫米山野炮,例如湯恩伯的第89師就下轄1個山炮營,配備12門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甚至像西北軍這樣的窮部隊,都有一些山野炮,例如臺兒莊之戰中的孫連仲部,每個步兵師都有4門75毫米山野炮,只不過彈藥不多。
至于東北軍、晉綏軍就不要比了,這兩支地方部隊配備的身管火炮數量不比國軍嫡系部隊少。廣東的粵軍和云南的滇軍也有不少身管火炮,粵軍買了不少法國山炮,有75毫米和105毫米兩種,滇軍則買了一批法國75毫米野戰炮。
綜上所述,川軍真正缺乏的是身管火炮,連老式的克式75毫米山野炮都鮮見裝備,火炮這塊基本只有迫擊炮。至于機槍方面則真不缺,當然大量庫存的機槍有沒有及時給一線部隊發放下去,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