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5年3月25日,由北大國發院、上海三聯書店與中金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北大國發院“承澤論壇”第33期:“中德經濟學研究與經濟模式比較”論壇暨《經濟學的未來:來自德國學術界的回答》新書發布會在北大國發院承澤園舉行。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以視頻形式對新書發表評論。本文根據評論內容整理。
學術的爭議與共識
學術爭論本來是很自然的,不應該變成有我無你的左右之爭。強調政府主導,就讓政府包辦一切;主張市場主導,就不承認市場有缺點。這樣的極端化爭論沒有討論的意義。
從經濟學說史上看,大師們并不是這樣。比如,凱恩斯和哈耶克通信往來頻繁,哈耶克并非排斥一切政府活動,凱恩斯也認為,從長遠看還是要靠市場才能解決問題。哈耶克在給凱恩斯的一封信里說,兩人在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他們之間的分歧在于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在哪里。但是在我們的學術爭論中,這樣的情況好像并不常見。
我比較欣賞從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秩序自由主義思潮。無論是弗萊堡學派,還是曾任經濟部長和總理的艾哈德,或者其他一些人,他們共同秉持一個觀點,認為軍事化的統制經濟是不可取的。他們對市場和政府的作用都做了恰當的估計,并且反對極端傾向。比如,他們強調市場的作用,主張保護產權,防止對私權的侵犯等,這些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同時也不完全否定政府的作用。因為按照古典自由主義,比如亞當·斯密的理論,市場的存在和其有效運作依賴于一些重要的社會政治前提。這些前提需要有對市場友善的政府來提供保證,因此政府仍要發揮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有邊界,不能運用自己的權力對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干預?;诖?,我認為秩序自由主義有可取之處。
我們中國的經濟學人應該吸取他人的這些經驗,防止我們的經濟學思想走向極端化。同時,我們也應該從他們出現的反復中吸取教訓。
德國經濟的學術主張與現實經濟起伏
盡管1948年艾哈德的改革為德國戰后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奠定了基礎,但其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改革促使德國從戰后廢墟中迅速崛起,成為歐洲最強的經濟體,被譽為“德國的奇跡”??墒堑搅?960年代后期,德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波動和反復。于是,德國幾個主要政黨派別聯合執政的“大聯盟政府”達成一致,決定采取擴張性政策,也就是凱恩斯主義式的政策。
但是,他們各自的理論基礎并不相同。對于秩序自由主義而言,采用凱恩斯主義式的政策是取其短期效應。可是到了1970年代,危機過去以后,新上臺的德國社民黨政府繼續實行這套政策,就造成了經濟衰退。1982年,社民黨由于政策選擇不當而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導地位,基民盟取得了議會的多數。在科爾總理的領導下,德國實現了社會市場經濟,標志著秩序自由主義的復興。德國重新走上了繁榮和健康的發展道路。
特別是《廣場協議》以后,德國馬克和日元都升值,但是兩國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德國按照秩序自由主義的方式處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政府迫于內外的壓力——在外部,美國要求日本增加需求,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國內,民眾從短期考慮也希望大量放水,于是在1990年代初期繼續大量放水。短期內,似乎效果很好,雖然那時的日本事實上已經處于危機的邊緣,但其GDP增長世界第一,人均GDP在1990年代初期超過了美國。在一片樂觀的氣氛之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突然崩盤,導致日本進入了所謂“失去的30年”。
近期以來,德國也碰到了類似的問題。進入21世紀以后,德國領導人在政治層面提出要建設新的社會市場經濟,實質上意味著向左調整,即向凱恩斯主義調整。《經濟學的未來》這本書所反映的自2009年開始的爭論正是這種向左調整達到最高峰的時期。有觀點認為,德國的秩序自由主義已經過時,要用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學,即借用美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來改造德國的經濟學。這場爭論持續了很多年,其惡果在近幾年明顯地顯示出來,以至于德國在最近兩年出現了GDP的負增長。
從這本書所呈現的爭論的后續發展,可以看到這兩種觀點之間的激烈交鋒。而且,事態的發展使得經濟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戰后德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思想——秩序自由主義——仍然不能改變。至于其結果如何,目前還難以預料。
回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這本書里有一個細節沒有講。其實學過德國經濟史的人都知道,艾哈德改革的時候,是繞開了英美占領軍當局,在一個假日突然宣布了取消價格管制的決定。而艾哈德的改革之所以能夠為德國戰后復興奠定基礎,正是因為其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放開價格,消除政府的價格管制。
中國經濟學界有個特別的問題,無論是哪一派,大家都知道市場機制的核心就是價格機制,因為只有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才能引導資源做出有效的配置。而這種價格體系的形成,只有在放開市場,讓競爭決定價格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中國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一些人自稱贊成市場配置資源,但反對放開價格。對此,我實在不大好理解。
最近幾個月,德國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動,結果如何目前尚不可知。但是,對于我們研究經濟學的人而言,需要密切關注理論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不是從政治層面關心,而是在理論層面思考——理論如何才能夠正確地反映現實,如何才能提出正確的應對方針。這樣才能盡到我們經濟學應盡的責任。
整理:白堯 | 編輯:王賢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