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報道,英國《太陽報》曾獨家稱,一名英國外交官摔碎中國所贈茶壺后發現竊聽器。這一爆料迅速引發軒然大波,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位匿名的英國外交官自述,他曾在中國工作多年,任期結束回國前,中方送給他一套陶瓷茶具作為紀念。回國后,一家人正常使用該茶壺,直至有一天不小心摔碎,才發現里面有個竊聽器。英國媒體如同抓住了“鐵證”,借此大做文章,試圖給中國貼上“表面和平,實則具有侵略性”的標簽,炒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美國(資料圖)
但只要稍作分析,就會發現這一說法漏洞百出。從陶瓷茶壺的制作工藝來看,大家都知道,陶瓷制品需經過高溫燒制,溫度通常在1200 - 1400攝氏度之間。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普通的電子元件根本無法承受,更別說完好地嵌入并發揮竊聽功能了。如果真如爆料所說,竊聽器被“鑲嵌”在茶壺壁中,那就意味著要在燒制前將其安置妥當,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再者,中國陶瓷茶具在使用過程中有其獨特之處。日常泡茶要用滾燙的開水,而且陶瓷本身具有多孔性,在長期使用中,水分會逐漸滲入茶壺壁,也就是所謂的“養壺”。在這種潮濕的環境下,就算竊聽器能夠承受高溫燒制,也很難抵御長期的水汽侵蝕。要知道,一般的電子芯片一旦受潮,性能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報廢,更無法穩定地實現竊聽和信號傳輸功能。所以,從技術和實際使用角度看,“茶壺竊聽器”一說完全違背常識。
茶壺(資料圖)
回顧歷史,英國在類似事件上有著不光彩的過往。冷戰期間,英國曾送給蘇聯駐倫敦大使一個克里姆林宮形狀的鎮紙,后來被發現里面藏有竊聽器。另外,據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透露,2021年英國還在華為公司內部安插情報人員,對華為進行全面檢查,監聽等手段自然也少不了。由此可見,英國在情報竊取方面可謂是“經驗豐富”,如今卻反過來指責中國,實在是“以己度人”。
近年來,中英關系的變化也為這一事件提供了背景注腳。在2013 - 2015年期間,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訪華時,兩國關系處于高度升溫階段,在高鐵等眾多重大領域達成合作,卡梅倫還宣稱英國是中國在西方“最堅定的支持者”,甚至提出中英關系將迎來“黃金年代”。但2016年英國脫歐后,情況發生了巨大轉變。脫歐使得英國經濟受到沖擊,為尋求新的經濟支撐,英國將目光轉向美國。而當時美國正籌備打壓中國,要求英國在外交上予以協助。在此背景下,英國國內部分政客為獲取政治資本,開始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中英關系逐漸下滑。
英國緊跟美國的對華競爭戰略,在我國臺灣、南海、新疆等問題上無端指責中國。特別是在2019年香港黑暴事件中,英國試圖干涉香港事務,暴露了其企圖影響香港社會、阻礙中國發展的不良居心。此后,英國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行介入中英經貿合作,限制中國企業投資。數據顯示,2022年中英雙邊貨物進出口總額相較于之前出現下滑,降幅達到8.1%,2023年這一數據繼續下降,幅度為4.3%。中英關系因此陷入僵局,降至冰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所謂的“茶壺竊聽”事件極有可能是英國為進一步抹黑中國而編造的鬧劇。
中國茶壺(資料圖)
值得慶幸的是,中英關系在2024年后出現了轉機。工黨上臺后,面對英國經濟因疫情遭受重創、政局動蕩不安的局面,開始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加之美國特朗普上臺后,其政策重心有所轉移,不再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華對抗上。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復出后,開始小心翼翼地修復中英關系。2025年,雙方恢復了中斷6年的金融和經濟對話,這為中英關系的回暖帶來了積極信號。
然而,“茶壺竊聽”這類鬧劇的出現提醒我們,中英關系的改善仍面臨諸多挑戰。英國部分勢力出于政治目的,仍然試圖通過抹黑中國來制造輿論話題。對于此類毫無根據的謠言,我們應保持清醒的認識,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揭露其虛假本質。同時,在國際關系中,各國都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摒棄無端的猜疑與惡意的抹黑,共同推動構建一個和平、穩定、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希望英國能夠在未來的對華交往中,展現出更多的誠意與理性,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英關系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