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名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在高速發生碰撞后車輛爆燃的事件登上熱搜,熱度持續高漲。智能駕駛技術自誕生以來,就被視為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承諾能帶來更便捷、高效甚至更安全的出行體驗。然而,此次小米 SU7 的事故卻如同一記警鐘,重重地敲在人們心頭。
智駕引發的事故并非個例。此前,也有其他品牌車輛在使用智能駕駛功能時發生事故。特斯拉就曾因智能駕駛引發多起交通事故,被質疑其Autopilot系統在某些場景下無法準確識別路況和障礙物,導致車輛失控。在過去幾年里,全球范圍內因智能駕駛相關問題引發的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就目前技術而言,智能駕駛車輛在一定層面上還是存在弊端。盡管智能駕駛融合了先進的傳感器、算法和通信技術,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行業分析師馬繼華也指出,現在的智能駕駛與電動汽車結合在一起,具有兩者的融合優勢,也就一起具有了兩者的弱點,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傳感器可能會受到惡劣天氣如暴雨、濃霧、沙塵、強光等的干擾,導致數據采集不準確,激光雷達在大霧或雨雪天易誤報。小米SU7事故中,就是純視覺方案在夜間施工路段對異形路障識別距離不足200米,導致應急時間過短。此外,當前算法在施工改道、臨時路障、罕見路況等非常規場景下表現不佳,依賴高精地圖的系統易因數據滯后出現誤判,智能駕駛系統往往難以做出正確決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車型在碰撞后出現車門鎖死、電池熱失控等問題。小米SU7事故中,車輛以97km/h撞擊水泥樁后電池包變形引發爆燃,暴露電池防護閾值不足(設計限值80km/h),由此優化電池系統,并強制配備機械逃生裝置更為保險。
從用戶層面來說,對智能駕駛技術的過度依賴也是一大隱患。部分用戶在開啟智能駕駛功能后,錯誤地認為車輛可以完全自主應對一切路況,從而放松了對駕駛的注意力和警惕性。當遇到系統無法處理的突發狀況時,駕駛員可能因反應不及或操作生疏而導致事故發生。據悉,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數據顯示,72%的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在系統提示后2秒內,而人類平均接管時間需2.3秒,存在0.3秒的“死亡窗口”。馬繼華稱,所有人都要明白,任何時候,安全都需要自己把控,自己負責。現階段的智能駕駛,安全系數確實比人開車高,但那是冷冰冰的數字,是基于大數據總結出來的概率,不代表就是比自己謹慎開車安全。
更加引發我們深思的是,車企是否過度營銷宣傳,誤導消費者認知。很多時候,車企在宣傳產品時,常利用消費者對新技術的陌生,玩文字游戲,模糊產品功能的真實邊界。這里就不得不說小米SU7,其共有三個版本:入門低配版小米SU7后驅續航智駕版、高配版小米SU7后驅超長續航高階智駕PRO版、頂配版小米SU7四驅超長續航高階智駕MAX版,出事故的車輛為入門版。低配與頂配版差距很大,企業在宣傳過程中,不應將頂配車型的功能當作重點進行推廣,更不能對低配置車型的性能短板避而不談。
此外,目前事故數據多由車企單方解析,缺乏第三方驗證平臺,建立國家層面數據共享機制,整合車企、第三方機構及公共道路數據,似乎更加公平些。
智能駕駛被“吹”得天花亂墜,現階段的智能駕駛真正有那么智能嗎?此次小米SU7的悲劇為整個智能駕駛行業敲響了安全警鐘。在追求技術創新和便捷出行的同時,如何確保智能駕駛的安全性,是產業鏈上游以及消費者共同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否則,人們對智能駕駛功能的信任危機將不斷加劇,智能駕駛的普及之路也將愈發艱難。如果接二連三地有事故發生,那么,誰還敢放心地使用智駕功能。
最新目標:實現60%以上新增算力在國家樞紐節點集聚
孟晚舟華為年報致辭:堅持長期主義,與潮流同向發展
從紅色電波到數字動脈:看江西信息通信近百年跨越
作者:甄清嵐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制:劉啟誠
【通信世界新媒體矩陣】
央視頻 | 微軟MSN | 視頻號 | 微博 | 今日頭條 | 百家號 | 網易號 | 搜狐 | 騰訊新聞
新浪看點 | 雪球號 | 抖音 | 快手 | 愛奇藝 | 知乎 | 嗶哩嗶哩 | 咪咕視頻 | CSDN | 36氪
【新媒體團隊】
監制|劉啟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編輯|王禹蓉
視頻制作|蓋貝貝 黃楊洋 盧瑞旭 蔣雅麗
運營|林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