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所繪《三余圖》作品雖無紀年,但綜合繪畫語言、書法風格、印鑒等諸多元素,可斷為齊白石70歲至80歲之間所作。該作畫面寧靜、寥闊,明顯流露出學習八大山人的痕跡。
縱觀齊白石的一生,老人對八大山人的頂禮膜拜不僅深入骨髓,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內呈現出不同的學習軌跡,為研究齊白石提供了寶貴的線索。本文以齊白石衰年變法時期(1920-1928年)為節點,把齊白石對八大山人的學習分為衰年變法前、衰年變法時、衰年變法后三個階段。
齊白石 三余圖 133.5×34cm 紙本水墨
款:予為子璠弟畫三餘圖,閬仙弟亦求之,白石山翁璜。
鈐印:白石翁(白文)
衰年變法前對八大山人的學習
1901年五月,齊白石在一幅《荷葉蓮蓬》的扇面上題道:“辛丑五月客郭武壯祠堂,獲觀八大山人真本,一時高興,仿于仙譜世九地之箑上,兄璜。”這是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齊白石最早學習八大山人的實物。也就是說,至遲在1901年,齊白石就開始學習八大山人了。
1907年夏,齊白石在一張長為31cm、橫16.5cm的紙上畫了一條魚,并記錄了這條魚的出處:“丁未夏客廣東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畫售者,余留之,約以明日定直。越夜平明,余陰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歸之。”八年后,這尾魚又游到了齊白石的《芙蓉游魚圖》中,該圖左上角折枝繪芙蓉一枝、兩葉、一花,下繪一魚,魚的形態和游動的方向,與“陰存其稿”上的魚別無二致。
這充分說明,從1901年至1919年,隨著齊白石對八大山人學習的不斷深入,態度亦漸漸有了微妙的變化,完成了亦步亦趨到有心比肩甚至自信自負的程度。
衰年變法期間對八大山人的學習
談到衰年變法,《白石老人自傳》是這樣說的:“我那時的畫,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我的畫,雖是追步八大山人,自謂頗得神似,但在北京,確是不很值錢的哩。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這段話似乎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齊白石在衰年變法期間放棄了對八大山人的學習,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只要翻閱《齊白石全集》第2卷,不難看出齊白石仍用功于八大山人。如1920年所繪《水草·蝦》,圖中左側題道:“即朱雪個畫蝦,不見有此古拙。”
此單元時間內,齊白石對八大山人的學習甚勤,并把題材擴展到了蘭、菊、蟹、鷹、鴨、鳥、人物、蔬果等。
齊白石 菊石雙烏圖 119×45.5cm 無年款
款:此幅余白不大,不能題詩。雖有得者之請,未能應也。白石山翁并記。
印:木居士(白文)、白石翁(白文)
衰年變法后對八大山人的學習
經過十載衰年變法,齊白石在藝術道路上愈發自信,賣畫生意也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此單元時間內,對八大山人的學習,仍然是齊白石繪畫生涯的一個重要內容。如1936年所作《仿八大山人花鳥》,款識中明確記道:“游南昌,于某世家得見朱雪個先生真本,至今三十余年,未能忘也。”對曾經見過的畫,三十余年不忘,其喜愛之深,不言自明。
至老人91歲時,仍在翻檢以往臨習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蜂梨細腰蜂》題道:“此白石四十后之作,白石與雪個同肝膽,不學而似,此天地神鬼能洞鑒者。后世有聰明人,必謂白石非妄語。”1934年,齊白石在《墨荷蜻蜓》上題道:“一蓬一葉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當其時愛者甚少,白石山人愛者頗多,未免慚愧也。”這既是為八大山人鳴不平,也是齊白石對甫客京華時所受冷的一種忿忿不平。
目前我們可以見到齊白石直至96歲時,心中仍住著八大山人,他在《立此何為》上題道:“寄萍堂上老人胸橫朱雪個之時作。”
齊白石學習八大山人的意義
談到齊白石早年繪畫學習的經歷時,人們最為熟悉的是《芥子園畫譜》,但只要打開《齊白石全集》,我們就不難發現,齊白石取法相當廣泛,對孟麗堂、李鱓、黃慎、金農、趙之謙、石濤,包括本文提到的八大山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這充分說明了齊白石繪畫藝術是從文人畫入手的。在對明清文人畫的學習與研究時,唯有八大山人貫徹了齊白石整個繪畫生涯,進一步說明了文人畫不僅是齊白石的初心,同樣也是他的歸宿。無論齊白石繪畫題材如何廣泛,亦無論齊白石繪畫的民間性如何明顯,文人畫始終是齊白石繪畫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這既是齊白石繪畫的真實反映,也是齊白石繪畫淵源有自的重要標識。(作者系湘潭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來源:美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