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丁 伊、張林飛、崔俊杰
圖丨李寧帥、張子航
傳承者敬業者創新者
——聆聽第72集團軍某旅3位優秀官兵代表的強軍誓言
近日,第72集團軍某旅 聚焦深化教育實踐活動第一專題,開展“堅定強軍信念”演講比賽。 比賽中,一個基層分隊“老中青”三代人的強軍誓言給官兵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分別是7年軍齡的吳學同、15年軍齡的王凱、31年軍齡的計耀東。
使命賡續 · 精神傳承
吳學同的爺爺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皺巴巴的預備役軍官兵役證上,記錄著他那個年代的烽火硝煙。
吳學同回憶起小時候,爺爺常說的一句話:“當年我們趴在雪地里傳炒面,傳的不是糧食,是保家衛國的信念。”這份純粹的信念,讓吳學同在心里堅定:“我也要像爺爺一樣,做人民的守護者”。
當我們把思緒拉回2024年4月的實彈投擲場,“前方出現一枚未爆彈,誰先上?”身為排爆員的吳學同當即報告:“我來!”。只見他身穿厚重排爆服走向落彈區,用雙手清理未爆彈周圍的碎土,設置電起爆線路。一切準備就緒后,隨著一聲悶響,看到騰起的煙幕,大家揪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這是他第4次參加實彈排爆任務,除此之外,吳學同還是單位的駕駛員、軍械員、航電員,憑著過硬能力,他榮獲東部戰區陸軍“優秀共青團員”。
從戰火紛飛到和平年代,從保家衛國到排雷先鋒,紅色血脈在祖孫兩代身上賡續傳承。吳學同接過了爺爺那浸染著戰場硝煙的鋼槍,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軍人的強軍信念。
扎根崗位 · 破局攻堅
有那么一批人,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在甘于平凡、勤于奉獻中刻畫軍旅畫卷。他15年間歷經6個工作崗位,生動詮釋出“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職業操守。
2018年,隨著預防性維修的普及發展,該旅飛參室建設迫在眉睫。但成立之初,缺人手、缺場地、缺設備、缺經驗……這讓大家都對這個新專業望而卻步。當連長找到王凱,能不能挑起這個重擔時,王凱隨即領命,全身心投入到飛參專業的建設當中。這是他第3次轉崗。
設備老舊,就多花點精力時間;人手不夠,就一個頂起兩個用;技術斷層,就主動聯系廠家帶教規范。4年的時間里,只要有飛行,他一定是保障隊伍中休息最晚的那個。最終,他只用了1年時間,帶領飛參室形成了“人人都會判,機型都能判”的保障能力。
2019年,上級組織“礪裝金扳手”比武競賽。作為剛建立的小專業參賽,從接到命令到場上角逐,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20天。“不能給旅隊丟臉”是王凱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憑著這股勁,他們最終名列前茅。
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上,千萬個“王凱”用敬業托舉戰鷹翱翔,用匠心守護裝備安全,用堅守筑起信念高地。
科研創新 · 跨界融合
也有那么一批人,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10年前,當40歲的計耀東看到許多剛下連的新同志,因裝備數量少無法進行搶修訓練時,“無實裝搶修”的概念開始萌芽。通過不斷查閱資料,計耀東摸索出把故障數據庫裝進AR眼鏡,以此模擬裝備搶修訓練的辦法。
但3d建模、計算機圖形學、語言編程這些陌生的內容,對只有大專學歷的 計耀東來說,無疑是難以逾越的鴻溝。但一向勤思考、愛鉆研的他并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橫下一條心“搞不出眼鏡誓不罷休”。
隨后幾年,從家庭到單位,他全身心投入到研發當中。 有人說,依靠現有條件也能修好裝備,非得研究這個眼鏡嗎?但每當計耀東想到,考核場上,大家對臨機搶修束手無策時,他內心就愈加堅定:不把訓練當實戰,以后是要吃虧的。
終于,經歷無數次失敗與改進、無數次辛勤與汗水,承載著計耀東心血與努力的AR眼鏡終于破繭而出、初具雛形。跨越10年的問題,計耀東終于等來了答案,這一年,他已經將近50歲。
計耀東說:“我這一輩子就干了直升機修理這件事,我想盡我所能把它干好”。
▲張歡朋 攝
不辱使命的傳承者
扎根崗位的敬業者
開拓進取的創新者
他們都在證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強軍的信念不會動搖
攻堅的腳步不會停歇
來源│光榮e家 (ID:plaefamily)
編審│洪玉生
責編│童祖靜
編輯│方仲平
郵箱│grejwx@163.com
刊期│2791 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