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一場春雨過后, 大地脫去了冬天的沉寂,萬物好像在一夜之間蘇醒過來,小草偷偷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田野里、山林間、溝渠畔,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此時,正是一年之中采摘野菜最好的時期。
俗話說,正月茵陳二月蒿。茵陳在我們當地叫“白蒿苗”,顧名思義,其苗如蓬蒿,葉緊細,色發灰白,臭香如艾。是一味營養價值極高的中藥材。過去小孩子發黃疸,家長隨手抓把白蒿苗煮水喝,效果很好。大人們有事沒事也取點白蒿苗來泡水喝,既能解渴也能護肝。在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白蒿苗是老百姓最喜愛的一味野菜。其實,把它做成蒸菜也是很美味的。原來隨處可見的白蒿苗,隨著挖野菜的人越來越多,地質條件限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竟難覓蹤跡。市場上也有賣的,不過身價已不菲。
驚蟄過后,田間地頭、墻邊屋角,薺菜挨挨擠擠在努力生長著。有的地方一大片連著一大片,接連不斷,一片青綠,如鋪著綠色的地毯。薺菜,通常的做法是包包子或者餃子。剛剛冒頭的薺菜,帶著泥土的清香,和著醇厚的豬肉,一碗熱騰騰餃子出鍋,碧綠中隱隱透著豬肉的鮮紅,完美地呈現著視覺與味蕾的享受。我曾讀過蘇軾的《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不知道這薺菜粥,他們吃得可香?
面葉菜,因它葉長如面條狀而得名吧。我小時候的最愛,那時我們經常用它煮面條。等面條煮熟,抓一把洗凈面葉菜,再滴幾點香油。那白生生的面條,碧綠的面葉菜,噴鼻的芝麻香,一碗下肚,鼻尖冒汗,那種滿足感、幸福感,至今難忘。有些味道,彌散在心里,那是我們一生永久的牽念。
春過半,楊絮、柳絮紛紛退場的時候。枸普穗接著上場了。它長條狀,曾綠色,表面長滿了顆粒,肉肉的,遠遠望去,就像樹枝上爬滿了毛毛蟲似的。別看它挺嚇人的,其實,它很美味,特別適合做蒸菜。我們那里的大人小孩子都愛吃。老家的村子里,隨處可見枸樹。每年我家都會吃上一兩次。因為,枸普穗是枸樹的花蕾,花期一過,就得再等一年了。
其實,春日里,采摘野菜的習俗從古有之。詩經《國風·周南·芣苢》里就這樣寫道: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細細讀來,仿佛看到三三五五,輕衣薄衫農家人,在風和日麗的原野中,邊采摘芣苢邊唱歌互答,微風習習,余音裊裊,怎不令人心曠神怡。這其中芣苢,就是我們熟知的車前草。我們家鄉有這樣的習慣,就是在清明前后,采摘車前草嫩葉,掛在房檐下陰干。等到酷暑時,用來煮水當茶飲。不僅味道清涼可口,且能清熱明目。是夏天我們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茶飲。
還有香椿芽、槐花、榆錢也是春天的珍饈美味。特別是香椿芽,那種香氣與別的野菜味道完全不同,有一種很獨特的氣味。既有草木的清香,還伴有大蒜那種微妙的氣味。可以涼拌,也可以炒雞蛋。我更喜歡香椿炒雞蛋,可以把香椿那種桀驁不馴的氣味壓一壓。榆錢和槐花一般都蒸著吃的。榆錢外形因與銅錢相似而得名,脆甜綿軟、清香爽口。槐花的味道要更濃郁、更香甜些。遠遠的,香味隨風而來,有一種春天的氣息。它不僅可以蒸著吃,可以包餃子。我喜歡摘下一朵直接塞進嘴里,那甜滋滋的,帶著清香的味道直抵心田。寫道這里,我不由咽下一口唾液。古人說,望梅止渴,而我硬是把自己的饞蟲給勾出來了。
春天的野菜還有很多很多,如蒲公英、灰灰菜、馬齒菜等等。雖然都是不起眼的,但經過一番“講究”之后,便成了人間的至味.
正如蘇軾在一首詞中所寫的“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者簡介
原小燕,濟源作協會員,文學愛好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