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去年清明假期,我總是待在屋里看書。妻子建議我出去放放風箏,說對頸椎有好處,并當即拿出個風箏來。看著這風箏有一米五的樣子,可那線輪分明是小孩子玩的那種線輪,我驚奇地問:“啥時候弄這么個風箏?線輪好像不配套。”
“撿的風箏,輪能配套嗎?”原來,一天妻子外出散步時,見路邊落個大風箏。她費了好大勁,又把線慢慢收攏過來,有百十米呢,回家后找了這個小線輪,把線纏了上去。妻子又說道:“成天低頭看書看手機你也不煩,出去放放風箏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感受一下春天不好嗎?”
農村放風箏是這十來年才有的事情,過去村里的孩子用細繩系著一個方便袋,拉著在春風中歡快地跑著,就算是放風箏了。而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把自己制作的風箏放飛了。制作那個風箏,我用的是廢竹簾的竹篾子作骨架,扎了一個簡單的四邊形;縫上舊衣服襯里的薄布,也就沒有什么好看的圖案;風箏線則是化肥袋的縫袋線,一根一根接起來的四五十米長;線輪更談不上了,就是一個玉米芯。幾經試驗調整,我的風箏竟然穩穩地飛上了藍天。風箏雖簡陋,但不影響我帶著女兒出去放風箏的快樂。可惜的是我那風箏質量太差,沒放幾次就散架了。
盡管有這樣的實踐經驗,我還是上網查看放風箏攻略,虛心學習先進的放風箏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來到田間小道,組裝好風箏,系好風箏線,拉著風箏逆風跑了幾步,風箏便飛起來,我的快樂也隨之飛起來。美中不足的是:到收風箏時,由于風大線輪小,我費老鼻子勁了,足足收了十五分鐘,還急出了一身汗。
如此不方便,必須得改進。我嘗試改進兩三次,都不行。在與父親聊天時,我說到了放風箏的問題,提到了改用線拐的想法。父親的動手能力比我強得多,立即找到兩根從廢拖把上拆的不銹鋼管,又是鋸又是釘又是粘,三下五除二,便做成了一個線拐。這線拐很具備父親的手工特點:丑而結實。
當我帶著這線拐去放風箏,馬上顯示出它的優勢來:放飛方便,很快就讓風箏飛起來;制動也方便,把線在線拐上繞兩下,風箏就不能隨風飛遠。我感覺高度差不多時,便把線拐固定到自行車上,讓風箏在天上自由活動。我呢,或來回踱步,背誦些春天的詩句;或坐在麥田旁,抬頭看著藍天,看著風箏自由自在地飛舞;或欣賞路邊的三兩朵小花;或聆聽遠處的四五聲鳥鳴。我覺得自己不是在放風箏,而是在沐浴春光。待到興盡收線,也很是省時省力,只需五分鐘,我便可將風箏收回。
過了一段時間,那種認為線拐丑的感覺強烈起來。尤其是那次去城里公園玩,我帶了風箏。當我用線拐操縱著風箏,卻發現周圍放風箏的,每個人手上都是漂亮的線輪,而我手上的線拐,真的成了丑小鴨。終于,我同意了女兒的建議:買個線輪吧,又不算貴。
線輪到貨了,不僅外形美觀,手感也不錯,用起來更是順溜。放線就不必說了,感覺高度可以了,一鍵鎖定。到收線時,輕搖搖把,還沒找到收線的感覺,風箏已經落在我的身邊。以至于再一次的收線時,我看著風箏很快就到了距頭頂兩米多高處,開始來回盤旋,感覺它也如我一般心有不甘。我再次松了線,讓它又飛起了三四十米高,然后再收一回線。如此操作,連我都覺得自己無聊。
我又想到了用父親做的線拐放風箏的樂趣。雖然線拐還在,但我知道即便重新換用線拐,那樂趣恐怕也找不回來了。就像我還能自己制作個風箏,卻回不到年輕時一樣。
作者簡介
孟寶記,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人,現工作于濟源富士康。喜歡讀書,愛好寫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