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 B 站的日活,以及也在持續關注前沿科技的自媒體人,最近觀察到一些挺有意思的現象,忍不住想寫點東西。
1 AI 和機器人內容正占領 B 站
我近期在 B 站最喜歡的 up 主之一是 秋芝 2046。有很多落地實操的經驗,啟發很多。
而喜歡鉆研和探索 AI 領域目前進展的朋友,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個好玩的體會:B 站很好逛。
從聲音克隆的搭建方法:
再到近期比較火的 Agent 的 DeepSeek 的本地部署教程:
還有同濟子豪兄這樣的,在機器人領域做專業分享的 up 主。上回活動還試遛了子豪兄的宇樹機器狗,很有意思。
從教程看,應有盡有。
業內流傳甚廣的 DeepSeek - R1 賞析的講解視頻,up 主 hidecloud 正是前陣子大家熱議的 Manus 的產品合伙人。另外,3 個 00 后快速復刻開源Manus 即 openmanus 的團隊:metaGPT,也在B站持續發布打磨他們的開發進展。
2 官方下場
對于官方來說,在 B 站與年輕人溝通也成了主流。
之前 Kimi 火爆的時候,B 站是其最核心的營銷渠道。到如今,不管 DeepSeek 還是宇樹科技,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首先被大家討論的地方,首先有深度評測出現的地方,通常都是在 B 站發生。
虎嗅今年 1 月份的一個報道,曾經下過結論:B 站成了獨角獸們的救命稻草。不少公司發現了 B 站有大量的潛在用戶,在這里跟 up 主合作的效果,超出預期。
官方下場直接到 B 站跟用戶交流也是常見的事兒。
據不完全統計,在 B 站開了賬號的 AI 公司,以及公司的創始人,就有這么多,幾乎涵蓋了目前前幾個批次的所有公司:
其中,很多公司的創始人來 B 站,與其說是企業宣傳的需求,甚至是市場部門的提醒,不如說是自己原生的動力。
比如 up 主 稚暉君,本就是 B 站的百大 up 主,同時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雙足機器人公司的 CTO。
更不用說被稱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也是很早就開始在 B 站發一些興趣驅動的視頻了。
對于很多新一代的創業者來說,B 站就是一個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日常的存在了。
3 為什么偏偏是 B 站?
互聯網內容平臺發展到今天,有兩個天然的邏輯:
一個平臺的媒介適合什么內容,那么內容就會自然聚集;
一個平臺的媒介在面向用戶的一部分需求,那么用戶別的需求也會自然聚集。
這跟平臺早期的定位關系不大。
僅以我熟悉的產品、科技領域的內容為例,我關注的有價值的內容,在不同平臺呈現這樣一種區別:
問了一下 DeepSeek ,它的一句話總結也很有代表性:
過短的內容,顯然無法承載學習和了解前沿科技這一重任。沒人打開抖音是為了找教程。即使有相關內容,也大多是碎片化的、娛樂化的。但在 B 站,用戶愿意認真看完一個 AI 項目的全過程,甚至跑代碼、改參數,一步步跟著來。更進一步說,B 站上很多的 AI 內容不僅是「教學式」,更像是一種「分享式」,帶著探索感和個人表達欲。
總之,B 站之所以能承載這些,也在持續驗證這兩個邏輯:
B 站的長視頻心智,對短視頻心智是一種碾壓。打開短視頻沉浸式的信息流的時候,沒有人想要學習,想要搜索教程。而在 B 站,大家更有耐心看完一段完整的表述。這點跟播客很是接近。
另外,B 站的 Z 世代正成為國內 AI 領域的主力軍。就在前幾天(2025.3.27)的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陳睿就提到,B 站平臺上觀看 AI 相關視頻的用戶中,超過 80% 為 95 后。
4 年輕人在哪里,變化就在哪里
我常說一句話:用「二次元」早就不能定義 B 站了。
只要 B 站是年輕人的聚集地,只要長視頻最優質的平臺還是 B 站,那么 B 站就會自然吸引好的科技內容、文化內容。甚至可能不是官方多做了什么事情(眾所周知,B 站做的事情也不多)。
討論科技話題的方式,不再是用「政產學研用」、「人機協作」、「場景落地」這樣虛頭巴腦的概念,而是在 B 站年輕人的歡樂輕松的氛圍里,體會新場景、新感受。
像我另一個很喜歡的 up 主,圖靈的貓,是 2024 年的百大 up 主,有非常多很有個人風格的測評,也有非常多好玩的嘗試,比如訓練能打黑神話悟空的 AI。這是更年輕的一種思考方式。
更多 up 主,都正在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講解和分享 AI 和機器人這樣的科技話題。評論區也變成天然的開源討論場,很多 up 主的內容之下,評論區都會有大量的建議和點評,作為內容的補充。評論區也是內容本身,這是 B 站這樣的社區才獨有的特征。
這意味著,科技傳播的范式正在發生變化。B 站作為「數字原生代」的公共廣場,證明了新的科技知識和科技經驗,未必都是課堂和教材里的,而是在視頻里、評論里、彈幕里的,可觸摸、可參與的大眾文化。
Z 世代用戶與其說是觀眾,不如說是玩家。跟之前的大眾思考不一樣,他們不會對技術無限崇拜,又或者充滿恐懼,而是看 AI 能否被改造、可娛樂。
展望未來,B 站的 AI 內容生態可以催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這種定義過程,不依賴權威機構的宏大敘事,也不屬于資本操盤的流量故事,而是源于生長于 B 站這片土壤的年輕人——最本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圖靈在今天,怕是也得去 B 站觀察大家的測試。
誠如產品經理常說的那句話:產品是演化出來的,而非規劃出來的。同樣適用于今天 B 站在發生的事情。
參考
1. 觀看AI視頻的用戶超八成是95后,木數學習
2. B站成了獨角獸們的救命稻草,虎嗅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