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目光向前、解決問題的心態塑造了盧旺達的今天,也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這塊命運多舛的大陸帶來希望——非洲的崛起不僅可能,而且有多種路徑。這種發展路徑的多元性也是對于非洲觀察家們最為重要的一個啟發。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語言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壽慧生,文章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2025年3月 總第六十六期。
本文大約3000字,讀完約7分鐘。
1994年4月7日凌晨,東非盧旺達首都基加利。
一組總統衛隊士兵,在一群揮舞著柴刀的盧旺達平民的簇擁下,沖進盧旺達女總理烏維林吉伊姆扎納(Uwilingiyimana)住宅,將其與丈夫處決。幾個小時后,負責保護烏維林吉伊姆扎納住宅的10名比利時維和部隊士兵被綁縛到附近一個軍事基地處決。從這個時刻開始,一場人類史上罕見的種族屠殺在這個僅有2.6萬平方公里(稍小于中國的海南島)的東非內陸小國展開,歷時大約三個月,直到當年6月中旬結束。根據不同統計來源,該屠殺造成的死亡總人數在50萬到100萬之間,最常用的數據是80萬,占屠殺前該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但盧旺達種族屠殺的最令人難以接受之處還不在于這個驚人的死亡數字和比例,而在于在短短100天之內將80萬人處決絕非易事。有別于很多其它屠殺,例如納粹德國以集中營的方式有序成批屠殺,盧旺達種族屠殺并非完全由軍人作為國家代理人來執行。絕大部分的屠殺發生在盧旺達鄉村;大部分遇害人為平民;而施暴者也大多是平民,他們沒有現代武器,而是使用柴刀之類的農具;屠殺者與屠殺對象大多是世代比領而居的村民,屠殺可能就發生在被殺者的家中、院落或者是村民們日日相聚的街巷!
對這些殘酷細節的強調并非意在凸顯人性之惡——盡管殘酷,盧旺達種族屠殺并非特例。突出這些細節意在強調屠殺對這個國家的破壞之深,不僅在于對國家機器的破壞,更在于對村落關系這樣的基本社會網絡的徹底摧毀。正因如此,在此后若干年內很少有人會相信這個國家在遭受如此創傷之后還能重新享受和平與繁榮。正如《紐約客》雜志在1995年的一篇紀念文章的標題所問:“當一個國家謀殺高達100萬同胞后,生存意味著什么?”此后多年內,盧旺達一直被國際社會評為“失敗國家”之首。
奇跡
但是奇跡發生在僅僅10多年之后。盡管依舊貧窮脆弱,國家發展的前景不斷受到懷疑,但盧旺達國內秩序穩定,族群沖突鮮有發生。大量國際新聞報道顯示,盧旺達正在成為非洲的發展明星,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全球500強企業紛紛投資盧旺達。著名的CNN主持人法里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曾經滿含激情地撰文贊譽盧旺達的轉變,在采訪盧旺達總統卡加梅時充滿敬意。在那個充滿血腥的夏天已經過去30年之后,盧旺達成為南部非洲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甚至已經成為非洲商業環境最好的經濟體之一。在世界銀行每年發布的《商業環境評估(Doing Business》中,盧旺達近年來的各項指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各國甚至在全球排名中都高居前列,成為高效、清廉的市場。例如下面這個來自于2020年報告中的圖里,在“創立企業的便利性”方面,按照手續、時間、成本、實收資本等各個指標來綜合衡量,盧旺達在全球190個國家中排名第35位,在沙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中僅次于毛里求斯,遠遠高于南部非洲國家的平均值。
而在“財產登記便利性”方面,根據手續、時間、成本、土地管理質量等幾個指標的綜合測評,盧旺達甚至高居全球第三,將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遠遠甩在身后!
創新
盧旺達讓人矚目之處不僅于此。快速增長并不能突顯其獨特性,因為這已經成為整個南部非洲近年來的一個特點,“非洲崛起”早已不再是一個新名詞。盧旺達真正讓人感慨之處在于,這個三十年前變成一片廢墟的國家如今甚至已經成為非洲科技和金融創新的典范。而正是這一點讓非洲有希望真正擺脫依賴資源出口和國際援助的長久偏見,讓我們看到非洲發展路徑的多樣性和巨大的發展潛能。
早在2019年,盧旺達已經在首都基加利建設了第一個非洲本土生產的智能手機廠。這個由盧旺達本土公司馬拉集團(Mara Group)運營的企業產生的并非是低端手機,而是整個大陸其它手機品牌尚未提供的有指紋開鎖功能的高端智能手機。但這只是一個開始。2020年,總統卡加梅宣布盧旺達“2050愿景”后,盧旺達快速被國際媒體譽為“非洲硅谷”——一個名為Norrsken Kigali House的創業中心在2021年12月在首都基加利開放,在2023年完工,每天有多達600名企業家使用該場地。它的目標是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企業家中心,每天吸引1000多名工人。
令人振奮的故事遠不止此。盧旺達不僅正在成為非洲硅谷,甚至還在成為非洲金融中心。首都基加利正在建設一個龐大的科技和金融創新中心——基加利創新城(KIC),由非洲50強企業共同投資的一個3億美元項目,旨在培養來自非洲各地的人才,成為吸引非洲初創企業和大型全球科技公司的磁石。2022年6月,盧旺達政府宣布投資1億美元建設基加利金融廣場項目,主體是一座雙塔辦公樓,期望打造地區金融中心,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對于盧旺達來說,這些舉措不僅僅給盧旺達人帶來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些努力也將鞏固該國作為非洲最友好商業環境的聲譽,成為對盧旺達作為非洲創新強國地位的有力確認。
盧旺達的這些努力絕非是奪人眼球的浮夸之作。在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盧旺達在13個低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在27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體中排名第七。它的創新方式得到了投資和商業友好政策的幫助。盧旺達“2050愿景”中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在2035年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在2050年進入到高收入國家行列。根據世界銀行報告,盧旺達“經濟強勁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在新冠疫情結束之后尤其明顯,經濟增速超過以往大部分時期。2010年,盧旺達的人均GDP為594美元,到2022年已經提升為966美元。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22年的收入已經超過3000美元,到2023年已經接近3400美元,增速超過13%。
涅槃
盧旺達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沖突、和平、發展等多個主題的難得案例。它的不幸有助于理解人性的丑惡;同時,它的鳳凰涅槃式的重建更使它成為和解與發展的奇跡。換言之,盧旺達的經歷不僅僅是一幕人性悲劇——它同時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講述人類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實現自我修復、自我提升的能力。對于非洲而言,理解這一點尤其重要。
盧旺達今天已經成為“非洲崛起”的象征。這個國家如何能夠走到今天是一個復雜的故事,既有政治精英的睿智,也有普通民眾的努力。但最為核心的是,30年前的那場大屠殺的確改變了盧旺達人對自我和對彼此的認知。1994年夏天之后的盧旺達用十幾年的時間,通過復雜艱辛但是具有豐富地方性的方式,以寬恕而非復仇的心態,成功化解了導致那場慘劇的族群矛盾,在廢墟上重建了一個團結的民族。卡加梅總統在接受扎卡里亞的采訪時曾說,“我們不想復仇,不想回到過去。我們的重建是著眼于未來。”正是這種心態讓盧旺達能夠用創新思維來改變原本被認為不可改變的命運。用一位設計師的話來說,1994年之后出現的盧旺達創造了一種“跳出框框思考,通過創新為非常規問題找到非常規解決方案”的文化。正是這種目光向前、解決問題的心態塑造了盧旺達的今天,也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這塊命運多舛的大陸帶來希望——非洲的崛起不僅可能,而且有多種路徑。這種發展路徑的多元性也是對于非洲觀察家們最為重要的一個啟發。 ■
文章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2025年3月 總第六十六期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