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霜蕊菊花研究所貢菊試驗田,工作人員將搭載實踐十九號衛星“太空遨游”的黃山貢菊種子播撒入地。這是安徽省藥用、食用、茶用黃山貢菊種子首次太空搭載。圖為工作人員程付強(中)為前來研學的學生介紹“太空育種”的黃山貢菊播種方法。
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攝
從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到完成我國首次南海海上發射、商業火箭首次外星發射的捷龍三號,再到國內唯一連續發射噸級以上載荷的民營商業火箭力箭一號,我國商業航天正用一次次里程碑式飛躍,引領航天強國建設邁入嶄新賽道。
作為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商業航天憑借技術創新與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了更低成本、更高頻次的航天服務。伴隨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與產業鏈持續完善,我國商業航天迎來新的歷史機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星辰動力”。
邁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5,4,3,2,1,點火!”2024年11月30日22時25分,海南省文昌市東郊鎮,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夜空被火箭赤焰點亮。隨著長征十二號新型運載火箭托舉兩顆技術試驗衛星刺破蒼穹,發射場五公里外的淇水灣沙灘瞬間沸騰。
“看!整流罩分離成功了!”來自北京的航天創客陳宇高舉著手機,鏡頭里擠滿游客興奮的臉龐。陳宇說:“能在‘家門口’觀摩發射,對民營衛星企業來說意義非凡。”
這枚“商業新箭”的騰飛,標志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從發射場建設到首飛僅用29個月,我們就實現了星箭制造、商業發射場測試發射以及衛星數據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閉環。”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郭強指著遠處的發射塔架介紹。
在發射場幾公里外的龍樓鎮,“星途小筑”民宿格外忙碌,店主趙繁蕊熱情指導旅客拍攝角度。趙繁蕊因“追火箭”與紅海村結緣,最終定居海南。她笑稱,火箭升空帶火了觀景房,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商務考察團,鄉土民宿從此多了航天元素與創客激情,旅游與科技在此完美融合。
發射塔架的耀眼光芒不僅點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無數青少年的航天夢。海南省文昌中學的研學團隊在沙灘上架起天文望遠鏡,興致勃勃地觀測火箭飛行軌跡。“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在我心里種下了星辰的種子。”高三學生林浩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上次我親眼看見天舟八號貨運飛船運送‘太空年貨’,這次又見證商業火箭首飛,說不定我以后設計的衛星就會從這里上天呢!”
林浩的憧憬也映照著這片海岸的蛻變——曾經只仰望“國家隊”騰飛的觀景勝地,如今已經成為商業航天與市井煙火交融碰撞的創新熱土。
與這份憧憬與活力遙相呼應的,是政府層面對商業航天的再度加碼與肯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及“商業航天”,并將其明確為“新興產業”,要求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其“安全健康發展”。這一表述標志著商業航天從“新增長引擎”升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航天強國的關鍵支柱。
商業航天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位行業代表認為,如果說商業航天去年還處在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成長期,那么如今正邁向注重健康、有序和安全發展的新階段。藍箭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昌武認為,政策層面持續加碼讓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和市場拓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民營航天企業注入了強勁信心。
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世杰則表示,航天具備高科技、高風險、高收益特征,既需強化安全責任,也要給予企業技術創新和快速迭代的空間,讓商業航天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迎來更大突破。當前我國商業航天已邁入規模化落地階段,政府也在加速出臺相關法規與標準,為商業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
降本增效路徑日漸清晰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我國商業航天正步入加速成長的“黃金窗口”,不斷拓展想象邊界。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多次實施千帆星座組網后,今年3月,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又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實現“一箭十八星”。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垣信衛星”)建設運營,是我國首個進入正式組網階段的巨型低軌商業衛星星座。上述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平板式衛星堆疊“一箭多星”發射技術已經成熟。
“我們亟需5噸以上乃至翻倍的近地運力,才能滿足648顆GEN1衛星以及后續1.5萬顆星座的組網需求。”垣信衛星高級副總裁陸犇直言,火箭迭代是打通衛星互聯網產業鏈的關鍵。隨著長征八號甲運載火箭的亮相,太陽同步軌道7噸級運力正在形成完整梯隊。按照計劃,2025年長征八號系列火箭有望執行十余次發射任務,常態化、高密度的火箭升空將進一步夯實我國商業航天的市場底座。
2024年被視作衛星互聯網的“放量”元年,規模組網呼之欲出。基石資本執行董事浦檳巖指出,垣信衛星與中國星網的相繼組網,為火箭研制、衛星制造以及上下游生態注入前所未有的信心。星座逐步擴大、火箭頻繁升空將成為常態,也意味著發射技術與產業鏈協同迎來爆發期。業內普遍預期,2025年、2026年,規模化發射將帶動商業航天駛向更廣袤的星辰大海。
火箭批量化生產與降本增效,如今已成為燃眉之急。“火箭要想批量生產,前提是有足夠的衛星訂單。”長光衛星宣傳負責人張宜坤一語道破產業鏈堵點。過往商業火箭公司缺乏大規模發射機會,常常“吃不飽”;如今,垣信衛星與中國星網紛紛進行“放量”部署,倒逼火箭公司加速迭代、升級可回收技術。張宜坤表示:“只有又便宜又可靠的火箭,才能贏得市場青睞。”
可回收火箭被視作商業航天降本增效的關鍵突破口。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藍箭航天、深藍航天等企業研發車間里,“蚱蜢跳”測試的轟鳴聲此起彼伏。2024年,龍行二號、朱雀三號、星云一號分別完成垂直起降(VTVL)驗證,標志著國產可回收火箭向更高目標邁出堅實一步。“通過10公里級VTVL試驗,我們已攻克二次點火等難題。”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總經理、朱雀三號總指揮戴政介紹。
“打磨細節,力爭在2025年實現首飛。”戴政坦言,可回收火箭的未來價值遠不止降本,更在于為高頻次、規模化發射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霍亮也將過去一年的發展稱為“拐點”,并表示衛星互聯網應用的不斷落地需求,正反哺整個火箭產業鏈。
借技術創新之勢,乘市場蓬勃之潮,商業航天已點燃“千帆競發”新引擎。
太空旅游開啟探索新篇章
初春時節,萬物萌動,創新之風拂過南國大地。廣州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的負責人葉盟正手捧一份“亞軌道太空旅行”項目的介紹,思索著飛向宇宙的種種可能。回想數年前,他還沉浸于科幻小說的奇思妙想,憧憬著坐上飛船遨游星海,未曾想,如今“太空旅游”正從幻想走向現實。
這僅是2024年商業航天新圖景的一角:中科宇航、深藍航天、北京穿越者等多家企業相繼在亞軌道太空旅行領域亮相,并陸續開放預售意向。此前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失重飛行,如今正逐步成為潛在度假選擇。“在卡門線上俯瞰蔚藍地球,在十分鐘失重時光中感受宇宙之闊”,這種“極限旅行”蘊含的商機與夢想無比誘人,也為商業航天業態注入全新活力。
“我們的太空旅行飛行器預計2027年首飛,并計劃于2028年實現載人太空旅游。”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懷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自信地向公眾描繪未來圖景。按照規劃,該飛行器將采用可重復使用的助推器與乘客艙設計,大面積全景舷窗能讓旅客在太空中近距離俯瞰地球,并在短暫的失重時刻領略星河之絢麗。
同樣的創新步伐也在深藍航天與北京穿越者的實驗室里悄然加速。兩家企業在火箭回收、載人艙安全保障等領域持續投入,力圖以技術迭代拉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深藍航天還在直播間“帶貨”太空船票,讓公眾提前鎖定太空之旅,也為企業預留了三年測試周期。霍亮坦言,只有多次試飛、多番驗證才能讓更多人安全地走進浩瀚星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搭建起堅實橋梁”。
在這場“飛得更高”的競逐中,安全與責任始終是不可忽視的焦點。霍亮也表示,自己將率先試飛,以實際行動向公眾傳遞信心,為更多人打開“星際之門”。
太空旅游的崛起,為商業航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過去,我國商業航天多聚焦火箭發射與衛星組網,需求單一、技術瓶頸明顯。如今,這種面向大眾的旅游體驗,可進一步帶動火箭回收、載人技術以及星際通信等領域快速迭代。北京穿越者在其“穿越者壹號”規劃中,還勾勒了太空酒店、商業載人登月的未來藍圖。正如多位行業人士所言,“讓火箭多飛,讓技術多次試錯”,方能積累出真正屬于中國航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