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三架美軍轟炸機悄無聲息地自北向南突然飛臨志愿軍司令部駐地上空,驟然投下了幾十枚凝固汽油彈。
正在作戰室聚精會神收錄情報的毛岸英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8歲,一代青年才俊不幸就此隕落,可謂天妒英才。
毛岸英的壯烈犧牲對于主席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這位堅強的老人內心深處的莫大痛苦,都悄悄地隱藏在千尺淚層之下。
從毛岸英的特殊經歷便能看出這對偉大的父子之間超乎尋常的情感,令人淚目,亦令人無限動容--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于湖南長沙,他是毛主席與楊開慧的長子。由于時局不穩,尚在襁褓之中的毛岸英,曾隨著父母先后輾轉于上海、廣州、武漢等地。
1927年,轟轟烈烈、悲壯慘烈的大革命運動失敗之后,年僅5歲的毛岸英跟隨著母親和兩個弟弟一路顛簸流沛地回到了長沙縣避險。
1930年,楊開慧不幸被大軍閥何健逮捕,8歲的毛岸英和母親一起被抓進了監獄羈押。
同年11月,堅貞不渝、視死如歸的楊開慧被滅絕人寰、窮兇極惡的反動軍閥殘忍地殺害于長沙識子嶺。而后,身世凄楚的毛岸英則被地下黨秘密地營救出獄。
經過黨組織的周密安排,毛岸英三兄弟輾轉來到了上海。但不幸的是上海地下黨卻始料未及地遭到了國民黨軍統的嚴重破壞,毛岸英和二弟毛岸青便煢煢孑立地流落在了陌生而又凄涼的上海街頭,三弟毛岸龍卻在轉移時不幸失蹤,他就此流落到了民間。
無依無靠、露宿街頭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靠賣報紙、拾破爛、揀煙頭、推人力車來艱難地維持著食不飽腹的苦難生活。后來,在機緣巧合下,流浪在街頭的毛岸英被“紅色牧師”董健吾帶回了家,并與地下黨取得了聯系。
1936年,上海地下黨委托東北軍愛國將領李杜將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往了歐洲。隨后,命運多舛的毛岸英進入了莫斯科國際兒童院。
在國際兒童院,毛岸英展現出了天賦異稟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不久,他便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1939年,意氣風發、儒雅謙遜的毛岸英加入進了共青團,并擔任了支部書記。
1941年,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蘇聯衛國戰爭全面爆發,盡管中蘇兩黨曾簽署過不允許中國籍的孩子服兵役的相關協定,但躊躇滿志,一心想建功立業的毛岸英卻“執拗”地堅決要求入伍參戰。
而后,毛岸英找到了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言辭懇切地表達了他迫切想要入伍的愿望,因此,毛岸英才得以被獲準去軍校學習。
1943年,毛岸英學成畢業,當即獲得了蘇聯軍方授予的中尉軍銜。不久,他又進入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在校期間,毛岸英曾到蘇聯紅軍中擔任過坦克連的黨代表,并參加了進軍波蘭和捷克的一系列戰斗。
1946年1月,玉樹臨風、儀表非凡的毛岸英隨同蘇共派往延安的醫生一起乘專機回國。
臨行前,日理萬機的斯大林騰出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專程接見了他,并贈給了毛岸英一支貼身佩戴的愛槍,以示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英勇表現。
父子相逢,灑淚人間。毛主席夙夜未眠,抱病到機場專程迎接,他老人家終于能夠夢寐以求、魂牽夢縈地見到了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的兒子。見到毛岸英后,主席染疾的身體仿若一下子徹底地好轉了。
父子重逢不久,毛主席便對毛岸英勵勉地說道:“你在外吃了十年的洋面包,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也上了高等軍事學院,還有一課一定要補上,你應該去上中國的‘勞動大學’,先到農村去看看農民怎樣種地,了解、了解中國農村的面貌。”
毛岸英深知父親的良苦用心,也想多方去了解百姓的疾苦,于是家國天下的毛岸英便行色匆匆地挎上了背包,步行40余里,到延安南郊的一處農村進行體力勞作。他和勞動模范吳滿友學開荒、學種地,并“物我兩忘”、樂此不疲地在“勞動大學”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再“深造”。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奉令接受了黨中央的軍事任務,他帶領著小分隊率先進城,在中央首長的重要活動區,負責指揮掃雷,為毛主席和黨中央安全地進入北平立下了不凡的功績。
1950年3月,毛岸英跟隨政工專家李克農訪蘇,并當其翻譯。此后,毛岸英再度要求下沉基層。同年7月,毛岸英擔任了北京機器總廠黨總支副書記,并決心在這座百廢待興的工廠,力爭連續工作10余年。
他雖是毛主席的兒子,但在熱火朝天、緊張忙碌的勞動現場,毛岸英卻未以偉大領袖的兒子而自居。相反,他總是處處嚴格要求著自己,和群眾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深情厚誼。
同年10月19日,毛岸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劉思齊,便意氣風發地跟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緊急入朝。
11月25日上午,美軍轟炸機突然飛臨志愿軍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幾十枚凝固汽油彈,在作戰室緊張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壯烈犧牲。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壯烈犧牲的悲痛消息后,他獨自“沉默”了一天,其實,淚水早已悄然地流淌了許久。
隨后,毛主席強忍著喪子之痛,他緩緩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哽咽地說道:“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獻出了那么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只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了一件大事來看。”
毛岸英壯烈犧牲后,彭德懷如履薄冰地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建議將毛岸英的遺骨埋葬在朝鮮北方。周恩來收到彭總的來信后,當即在信上批復,并將此信件呈送于劉少奇、鄧小平同志圈閱。
彭德懷的建議得到了黨中央的一致認同。在彭德懷回國述職時,曾專門向毛主席匯報了毛岸英不幸犧牲的詳細過程,以及將他的遺骨埋于志愿軍總部駐地的請求。
毛主席聽聞后,對表情“僵硬”的彭德懷輕聲地安慰道:“岸英屬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志愿軍的一名普通戰士。至于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埋在朝鮮國土上,體現了我們與朝鮮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了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烈士的鮮血凝成的。你們做得對,也做得很好。”
1951年3月,毛澤東在與周世釗的談話中,難掩哀痛地顫然說道:“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兒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又派誰的兒子去往前線?”
毛岸英壯烈犧牲后,劉思齊、邵華曾多次提出“迎岸英回家”的強烈請求,毛主席沉默良久,引用了東漢初期著名老將軍馬援的話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不是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岸英也應該埋在朝鮮。”毛澤東最終忍痛沒有同意她們的這一要求。
就這樣,毛岸英和數以萬計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烈士們一起,長眠于他戰斗過,并用鮮血浸染過的朝鮮大地上。他們與青山同在,“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毛岸英的一生,與日月同光,和星辰一般璀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