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南理工大學發布的學業預警名單顯示,737名學生被警示,134人第一次降級試讀,81人再次降級試讀。這意味著,這些學生如果再不努力,可能面臨更嚴厲的處罰,甚至直接被清退。
上海不少高校也有學業預警機制。比如,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等。前幾年,上海師范大學發布公告,對125名超過學校規定學習期限不能畢業的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
什么是學業預警?高校發布學業預警,采取預警、降級、勸退等舉措,警示及敦促學生重視學業完成情況。這意味著進入大學不等于進了“保險箱“,高校通過“嚴進嚴出”的管理方式,確保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
【動態的過程管理】
“學業預警,是學校對學生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濟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為,通過過程管理和評價,改變學生對大學學業的態度,不能以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可以輕松混到畢業文憑。預警在于提醒學生嚴肅對待學業,避免學生在規定年限中因沒有完成所需學分而被集中清退,從而造成時間和精力的錯失或浪費。
過去,一些高校存在著“嚴進寬出”的現象。通過“清考”制度,學校讓一些掛科的學生在畢業前“低空飄過”補考。這讓一些學生誤認為進入大學后即便是“混日子”,也能大概率順利畢業,高校變成了“保險箱”。如果大學文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都能靠“混日子”輕松取得,那相對應的教育含金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2018年,教育部明確要求取消“清考”,高校必須嚴格執行學業標準。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完善學分標準體系,嚴格學分質量要求,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此后,我國本科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學業預警機制,對不及格學分累計超過規定學分的學生,給予學業預警或者降低試讀。
在上海,不少高校都設有學業預警的相關規定。比如,上海理工大學規定,學生在一年級結束時須修滿25學分,二年級結束時須修滿60學分,三年級及以上年級結束時須修滿100學分,未滿足要求者將予以學業預警。上理工將學業預警分為學業警示、退學警告和退學三個級別?。教務處每學年向第一次出現不滿足要求的學生進行學業警示,發送“學業警示通知書”。對于第二次出現不滿足第一款規定情形的學生,教務處向其發送“退學警告通知書”,此時學生應當降級修讀。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則根據每學期未通過課程的學分數量進行預警,分為三級預警、二級預警和一級預警?。上海海事大學規定,每學期不及格課程門次超過2門且不及格學分超過9學分的學生予以專業預警。2020年,上海師范大學發布公告,對125名超過學校規定學習期限不能畢業的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
【對比國際高校淘汰率】
其實,“嚴進嚴出”在歐美高校已實行多年。美國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率僅57.3%,哈佛、MIT等名校的淘汰率常年保持在20%左右。英國本科淘汰率為20%-30%,部分理工科專業甚至更高。在德國大學,30%的淘汰率是常態,醫學、工程等專業更被稱為“地獄難度”;在法國,公立大學第一年的淘汰率高達50%,許多學生被迫轉學或退學。作為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最熱門的專業之一,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淘汰率更是高達73.6%。
相比之下,中國高校的畢業率還是很高的。2020年之前,許多學校的本科畢業率超過90%,部分二本院校甚至接近100%。這種“寬出”模式,直接導致學歷貶值,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下降。
實行“嚴進嚴出”,就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預警、事后懲戒的全過程管理。在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當下,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這同時也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學業預警機制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幫助學生最大限度規避不良后果,同時也能在學校、家長和學生之間架起有效溝通的橋梁。
對學生而言,學業預警發生在學習過程中,而不是在最后畢業時。這一及時且必要的提醒,能夠在學習出現偏軌時及時督促學生,確保他們能夠保質保量完成學業任務。對表現不佳的學生進行學業預警,就像體育比賽中的“黃牌警告”,對同學進行警示、敲打,而不是直接將學生“罰下場”。“這是一種動態的管理過程,體現了高校的‘教育育人的屬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成才,而不是簡單看分數、看最終結果。階段性地提醒,是給學生修正的機會,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樊秀娣認為。
【兩方面亟待完善】
當前,高校學業預警機制,還有兩方面亟須完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一是在預警之后,怎么加強對有學業問題學生的有針對性幫扶。學業預警不能“一發了之”,要求學生要轉變學習態度,而忽視預警之后的學業幫困。大學生有學業問題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是學習態度問題,有的是沉迷網絡游戲難以自拔,還有的則因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等原因,容易出現學業困難現象。高校發出學業預警后,除了告知學生、家長,更要對學生的學業問題進行診斷、分析,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業規劃指導,有的同學可能還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治療。
其次,樊秀娣認為,高校既要做到嚴于律人,也要做到嚴于律己。一些高校的掛科率高,與其在教學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有的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有的對學生學業過程監管不足,等等。從某種角度說,學業預警不僅是對學生預警,對高校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種提醒。高校應該努力提高課程吸引力,給學生最好的教育,這樣才能盡好育人責任。
原標題:《教育新觀察丨學業預警,為“混文憑”敲警鐘,“嚴進嚴出”能否擠掉文憑水分?》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