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競爭與地緣博弈的復雜背景下,近日華為卻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3月31日,華為發布的2024年財報。報告顯示,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86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4%,重返8000億陣營,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突破1.2萬億元,達到12490億元。
這一系列數據,不僅標志著華為在經歷美國制裁五年后實現強勢回歸,更揭示了中國科技企業在“極限生存”壓力下的戰略韌性。
逆勢增長的背景,是華為從“補鏈”到“開源”的雙輪驅動。
2019年至今,華為在“實體清單”制裁下展開了一場自救,并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2024年,華為的營收增速較2023年的9%大幅提升至22.4%,核心動能來自“補鏈”即供應鏈重構與“開源”即技術突破,這兩大策略的協同效應。
在“補鏈”方面,華為完成了芯片突破、生態裂變以及在云計算領域做出了成績,攻克了眾多核心技術。
2023年搭載自研麒麟9000S芯片的Mate 60出現,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里程碑;鴻蒙設備數突破10億,已覆蓋手機、汽車、IoT全場景;還有華為云連續三年增速超30%,躋身全球第五大云服務商。
在開源方面,華為實現了終端復蘇,并提高了企業服務的份額以及汽車業務完成了破局,拓寬了增長邊界。
2024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重返全球前五,高端折疊屏手機市場份額達52%;數字化解決方案在礦山、港口等垂直領域落地,收入同比增長28%;鴻蒙智行全年交付量更是達到了44.5萬輛。
華為取得成績的背后,是超萬億研發投入構筑的“技術無人區”。
過去十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已遠超短期盈利邏輯,轉向了長期技術壁壘的構建。
2024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797億元,占營收比20.8%,再創歷史新高,近十年累計1.2萬億元,巨大的研發投入,讓華為在“根技術”這塊取得了眾多突破。
如今華為在5G、AI、半導體、操作系統等領域實現“去美化”替代,例如EDA工具、高斯數據庫等關鍵環節,均實現了自主可控。
正是因為這種飽和式的研發投入策略,使華為在全球化受阻時仍能保持技術領先。也正如任正非所言:“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
但華為仍需面對諸多挑戰,因為美國對華為的施壓仍在加碼,近日微軟停止向華為供應Windows系統,可能會對華為PC業務造成一定沖擊。
另外華為在海外市場的收入占比也下滑了許多,從2019年的54%降至2024年的33%,未來在海外市場可能將仍面臨許多阻力。
對于華為來說,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快打通技術壁壘,開拓海外新興市場,進一步提升海外市場的營收份額,只有這樣才可能保持更加持久的增長。
綜合來看,華為之所以加速完成突圍,靠的便是十年超萬億研發硬核投入構筑的技術無人區,這也是中國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的縮影。
2024年華為跑出的“加速度”,僅是長跑的新起點,在技術無人區的探索中,華為的突破在未來幾年有望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