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播當興,如今已然成為一眾電商平臺的共識。畢竟從瘋狂小楊哥的“假香港品牌月餅”危機、到東北雨姐的“紅薯粉條成分”風波,再到李維剛的“合成肉”事件,頭部主播的頻繁“翻車”不僅導致達人自身陷入輿論漩渦,更是讓整個達人帶貨模式面臨信任危機。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達播模式將會被拋棄。
例如在此前將視頻號小店升級為微信小店后,微信也要支持帶貨達人走出視頻號、進入全域了。日前微信小店方面宣布,視頻號櫥窗達人已能夠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據了解,在完成升級后,帶貨達人的經營場景可擴展至視頻號、公眾號、服務號等場景,并且原有的視頻號賬號會自動綁定為達人的帶貨渠道,資產、數據均會保留,也無需重復繳納保證金。
又比如為了推動小時達業務的進展,不久前抖音方面宣布將向全量電商達人開放小時達商品帶貨權限。
事實上,微信小店、抖音電商放不下達播模式的原因并不復雜,畢竟對于平臺而言,用達播和店播兩條腿走路總好過只用一條腿。而且對于整個電商行業來說,達播如今仍有難以被替代的價值。
一方面,現在不只是信息爆炸,各類商品、服務也同樣是在爆炸式增長,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海量商品,消費者難免就需要各種各樣的達人充當“導購”來推薦、篩選商品,以降低決策難度。雖然如今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各類“AI導購”已經出現,但依舊存在諸多不足,也未能成為主流。
另一方面,對于商家而言,擁有優質個人IP的達人,仍是流量聚合與市場教育的高效工具,也能夠將分散的消費者注意力轉化為集中流量,降低品牌觸達的成本。這種模式尤為適合在大促節點提升曝光度,以及新品牌快速打開市場、完成從“認知”到“購買”的閉環。
此外對于缺乏營銷預算,也難以搭建自有直播間的的中小商家而言,達播依舊是突破流量壟斷的途徑之一。
當然,如何解決眼下達播模式的信任危機,也是擺在一眾電商平臺面前的難題。對此,微信小店已經率先嘗試給出答案。
據悉,在宣布視頻號櫥窗達人可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的同時,微信小店方面還發布公告稱,為提升用戶購買體驗、降低決策成本,擬對微信小店帶貨者采取評分制。
具體而言,微信小店帶貨者評分將以所分享商品的商品體驗評分、服務體驗評分為依據,在帶貨者商品櫥窗、個人中心等場景展示。其為5分制、最低3分,將應用于工具門檻(閃購、帶貨邀約、加熱等)、營銷活動、特殊權益等場景。
顯然微信小店對帶貨達人采取的這種類似外賣評分的做法,無疑就給了用戶一個更加直觀的參考標準。相比以往達人直播間依賴主觀上的“人設共鳴”或低價來促成交易,評分體系就能夠通過多維數據(商品質量、售后響應、糾紛率)為用戶提供決策依據。這種機制的本質,是將主觀信任轉化為可量化的指標,并通過數據化的手段建立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達播模式下,平臺流量分配機制往往是以GMV導向,這不僅會加劇馬太效應,還有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而評分機制上線后,微信小店就可以將流量資源向高評分者傾斜,形成“優質內容—高評分—高曝光”的正向循環。
同時評分機制的價值,還在于風險預警與動態調控。簡而言之,如帶貨達人評分下降,微信小店就有望及時采取措施干預,避免負面影響進一步擴散。
據了解,在日前公布的相關細則中,微信小店方面便指出,“帶貨者評分排名末尾的帶貨者,平臺有權與該帶貨者終止合作”。同時還規定,若帶貨達人單個賬號評分過低、違規,可能導致其所有關聯賬號集體受限。
可話又說回來,隨著評分機制的上線,難免會有部分達人想要通過虛假交易、誘導好評等方式刷分,相關黑灰產也可能會隨之出現。這也就意味著微信小店要設法確保評分機制的合理性、公平性、透明性,否則面臨信任危機就不只是達播模式,還有微信小店,乃至騰訊這塊招牌。
總而言之,微信小店上線帶貨達人評分機制的終極目標,或是構建“信任可量化、風險可控制、價值可延續”的新商業文明。而這一探索也有望成為電商行業進化的里程碑,因為其不僅關乎交易效率,更是一場關于信任重建的實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