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三個大學生的生命戛然而止。當燃燒的電動車殘骸還在冒著青煙,我們突然發(fā)現:那些在發(fā)布會上贏得掌聲的"智能科技",可能正在變成馬路上的致命陷阱。
家人們,你們還記得車企發(fā)布會上那些酷炫的自動避讓演示嗎?就在那個本該守護生命的智能系統(tǒng)突然"失效"的瞬間,小米SU7撞向隔離帶。
雷總,我也是位小米車主,說一個比較大的隱患,小米車在智駕切換到手動控制的過程,當你一踩剎車原來智駕的剎車就會回正,車子就會失去制動,車子會往前竄。
當你繼續(xù)踩剎車剎到和原來智駕深度一致時,車子才能繼續(xù)制動,這個時間差在車速很快的情況下車子會行駛很長的一段距離,這個我感覺可能就是這次出事故的原因之一。
當車主要去接管車子控制權的時候,她會去踩剎車,這個時候智駕切換到車主控制,但這個時候車子制動會失效,車子還得往前竄,當車子深踩剎車和之前的制動深度一致時,車子才算制動介入,這個時候車子已經行駛很長一段距離,車子撞上隔離欄,希望你們核實下這個問題!
而事故更讓人揪心的是,被困在車體里的年輕人,連最后的逃生機會都被電子鎖死死封住——這個場景,比任何恐怖片都令人窒息。
事故數據表上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的方向盤轉角,在三個破碎的家庭面前顯得如此荒誕。
那些宣稱能135碼急剎的"救命技術",遇到真正危險的施工路障時,識別率竟不足六成!
網友辣評:“我是從事技術工作的,如果我是小米智能駕駛工程師,小米沒有激光雷達版智能駕駛在高速狀態(tài)下,夜間根本不讓啟動,白天啟動限速100公里!否則,就是故意sha人。因為攝像頭版本的智能駕駛,夜間最高使用限速就是60公里每小時,超過這個速度,視覺延遲系統(tǒng)延遲疊加,反應不過來!”
原來有設計邏輯缺陷,系統(tǒng)就不該讓她啟動,真是一個敢設計,一個敢用。
行業(yè)內部流傳著一個黑色笑話:現在買電動車就像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關鍵時刻是智能系統(tǒng)救你,還是親手送你上路。
某車企銷售私下透露,他們展廳里展示自動泊車的十臺車,起碼有三臺會在客戶面前表演"碰碰車"。這些藏在漂亮參數背后的真相,正在用鮮血書寫警示錄。
更細思極恐的是,當車頭燃起大火時,那些精心設計的機械拉手根本夠不著變形的車門。
去年全國有19%的電動車死者,不是死于碰撞本身,而是活活困在電子牢籠里等待死神降臨。
去年已有17款車型因這個致命缺陷被召回,可仍有車企在用戶手冊里用蠅頭小楷寫著"極端情況可能失效"。
網友辣評:“關鍵是危機時刻能救命的車門純機械開關,卻沒有明晃晃安裝在看得見的位置,而是安裝在了情急之下、慌亂之中可能會摸不到找不到的(位置)地方?!?/p>
現在整個行業(yè)都在玩危險的游戲:用白菜價給十萬塊的車裝上自動駕駛,卻偷偷砍掉關鍵的安全冗余。就像給你配了把會卡殼的手機,還美其名曰"科技平權"。
有工程師爆料,某些車企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遇到突發(fā)狀況時,決策邏輯混亂得就像醉酒的新手司機。
小米連夜公布的數據,反而暴露了智能汽車最可怕的秘密——這些冷冰冰的數據隨時可能變成車企脫罪的工具。
畢竟控制著行車記錄和系統(tǒng)日志的,正是制造這些鋼鐵猛獸的人自己。去年有起類似案件,車主和車企對著同一組數據各執(zhí)一詞,官司打了整整587天。
但轉機或許正在到來。在海外,已經有國家強制給智能汽車安裝"數字黑匣子",用區(qū)塊鏈技術封存事故前30秒的真實數據。
這就像給每輛車配了不會說謊的行車記錄儀,讓車企再也不能用"系統(tǒng)正常"的套話糊弄家屬。
家人們,下次看到車企吹噓"重新定義駕駛"時,我們或許該反問:你們重新定義對生命的敬畏了嗎?當科技狂奔的速度超過人性底線,我們每個人都是馬路上的小白鼠。這件事你怎么看?
點贊轉發(fā),讓更多人聽見安全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