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孫倩創立越后妻有“CHINAHOUSE華園”;2018年,她正式發起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計劃。時至今日,已經走過10個年頭。這條并不算長的道路艱辛且波折,從江西浮梁到廣東南海,兩地各舉辦了兩屆藝術節項目,意味著大地藝術節中國本土化的確立。作為一手將大地藝術節落地中國的總策劃孫倩,如何將這個舶來的名詞成功建立中國模式?
2024年年底的一個頒獎典禮上,有媒體親切而形象地將孫倩稱為“中國大地藝術節之母”。雖然她并不同意這個說法,但這個描述也側面揭示了大地藝術節在中國的發展。
看到身形纖細的孫倩站在頒獎臺上,《藝術栗子》回想起多年來無數次出現的畫面:她帶著團隊在藝術家工作室和點位間游走、頂著酷暑和寒冬無數次往返城鄉、深入鄉村實地溝通和了解地域需求……與舞臺上的高光時刻相比,大地藝術節的中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孫倩與團隊和藝術家們在前期籌備的路上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首屆開幕,團隊與藝術家、嘉賓合影
“大地藝術節”一詞源自日本,2000年開始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從創立之初,便以振興當地經濟為目標。相對于越后妻有歷經十余年才取得明顯成績,孫倩帶領的中國大地藝術節團隊相對更為順利。
官方統計顯示,“藝術在浮梁”2021年5月首次舉辦,兩屆累計接待超30萬人次,帶動200多位村民就業增收,全網話題瀏覽量累計超8000萬;“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2022年11月首次舉辦,兩屆累計接待250余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近15億,全網話題瀏覽量累計超1億。
經濟上的亮眼數字,更多基于藝術節內容的打造。“藝術在浮梁”累計有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78位藝術家,先后創作了81個藝術項目;“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共匯聚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271位藝術家,創作了131組共353件藝術作品。其中不乏首次在中國落地的作品。
米開朗基羅· 皮斯特萊托 《第三天堂在樵山》
這是藝術家首次在中國落地的公共項目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4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大約》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羅伯茨&彭斯《人人都是贏家》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與其說這是中國速度,不如說孫倩以及團隊在越后妻有的基礎上,迅速調整并找到適合中國的模式。
首次接觸大地藝術節之前,孫倩已在藝術行業從業近20年。2016年在越后妻有創辦“CHINAHOUSE華園”中國藝術基地,建立起中國藝術家與越后妻有連接的橋梁。2018年5月,一場盛大的發布會在北京舉辦,越后妻有發起人北川富朗出席,瀚和文化創始人、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總策劃人孫倩宣布正式發起“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
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發布會 2018
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上海發布會 2024
在孫倩看來,大地藝術節是以文化為主導的系統工程,是一種以藝術的形式,解決地方衰敗、鄉村問題的有效并可持續模式。其中要解決的不僅是藝術節與藝術家的關系,還有與當地政府、村民、產業,以及更多商業伙伴的關系。只有將這條復雜且多元的鏈路厘清、理順,才能讓藝術節持久且穩健地走下去。
策展上強調地域型藝術項目,強調作品的在地性和地域文化傳承;經濟振興上注重“對癥針灸”,點對點解決具體問題,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包含在項目之中。這套邏輯與大地藝術節發源地日本有著巨大差異,調和藝術節與人、空間、地域、經濟、民俗等多個面向的關系,這是孫倩團隊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改進的。
《招牌計劃——字神的游戲》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招牌計劃——字游灣區新象》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4
“其實沒有什么捷徑,就是要在這個地方待很長時間,必須下場,必須親力親為。”孫倩將這種工作方法總結為“親力親為”。團隊長期駐扎在項目所在地,成為新的“當地人”;積極協調道路設施、房屋改造以及服務升級,不僅讓進入藝術節的通路順暢,更讓當地人直接獲益。
外出務工的人回到家鄉、很多藝術項目在本地制作也培養了新的工種、年輕人主動將制作過程拍攝短視頻、咖啡廳和民宿等明顯變多了……每當看到這些欣欣向榮的景象,便讓孫倩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4月2日至5月5日,第二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進入日常開放時間,“南海日常·春時”活動逢周五、周六、周日及五一假期開放,采用官方導覽制觀覽,每日六場。每屆為期三個月的大地藝術節閉幕后,都會有這樣的“應季開放”時間,這是讓這些留在當地的藝術作品“活化”的新辦法。
從江西浮梁到廣東南海,地域范圍在不斷擴大,形式也持續多樣化。通則久,久則達,項目和規模持續擴大的大地藝術節,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中找到新辦法。
栗子對話
孫倩
瀚和文化創始人、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總策劃人
大地藝術節可復制嗎?
藝術栗子:作為以策展為主導的大地藝術節,作品選擇上有哪些偏好和傾向?如何更好地結合在地性?
孫倩:我想先對實施大地藝術節的獨特工作方法“場域策展”做個說明。“場域策展”是基于過去多年在現場碰到的問題,以及總結出的工作方法而提出的。場域既包括物理空間的非標環境,例如農村的民居、廢棄的村落、狹窄的墟街、農田茶山、文化遺址等,又包含歷史、文化、風俗、權屬、功能、家族關系、氣候變化、經濟發展、當下命題、觀看動線等非物理空間,策展時的思考是需要多維度、多方面的。
田島征三&鞍掛純一:呼吸著的抽象雕塑(泰然自若的舞蹈家,沉思的夢想家,成功的菌類學者)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劉曉都&梁銓《故嶺》 攝影:田方方
藝術在浮梁 2023
根據場域(也可以說是點位)選擇合適的藝術家是策展的基本邏輯,同時,還需要考慮本地性和國際性等要素。藝術家需要認同大地藝術節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尊重當地文化,有時間到現場考察、調研和創作,這是對藝術家的基本要求。
以“藝術在浮梁”馬巖松創作的《大地之燈》為例,前期考察時,我每次在村里轉悠,都會注意到一座茶山。讓我驚喜的是,山頂不僅沒有種茶,而且周邊更遠的村莊和公路都可看到山頂,于是邀請馬巖松來現場考察。這件作品現在已經成為浮梁的地標。
馬巖松《大地之燈》 攝影:田方方
藝術在浮梁 2021
孫倩(右)與馬巖松在廣東南海實地考察 2022
馬巖松《時間的燈塔》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在這里,茶山和作品是一體的,就像草間彌生在瀨戶內海直島上的著名的“南瓜”。大海成就了“南瓜”,后者也讓直島成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地藝術節模式下的場域對于作品很重要。
藝術栗子:舉辦地點的選擇是雙向的,組委會在地點選擇上會有哪些傾向?在點位設計上,如何與場地方、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做抉擇?
孫倩:藝術節區域的選擇是我們團隊和地方政府共同商量的結果。我們在地點的選擇上優先考慮政府的推薦區域,再從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呈現上,增加不同特質的區域。具體到點位的話,主要是策展人根據多年的經驗累積,結合點位的可用性、點位設置背后的用意等綜合因素,為前來考察的藝術家給予規定或相對有限的選擇。
孫倩(右)與藝術家劉建華在廣東南海考察
孫倩與藝術家TANGO(右)在浮梁考察
藝術栗子:大地藝術節走到現在,已經是中國最成功的藝術節。如果簡單概述成功的原因,可以歸為幾大法寶?或者關鍵因素?
孫倩:從決定做藝術節開始,幾乎每天都會遇見大大小小不同的問題,然后就一個一個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歸類總結、積累經驗、形成方法,不斷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要說法寶,好像只有一個:堅持在一線(現場),堅持了解一線(現場)。
藝術栗子:從浮梁到南海,之后還有哪些新計劃?大地藝術節的可復制性有多強?
孫倩:能發揮藝術的作用,與社會發展融為一體,讓中國更多地方被發現、被認識,這是我們做藝術節的初衷。新的計劃肯定會有,我們會在保證目前項目的基礎上,慎重地選擇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方開展工作。
大地藝術節的宗旨和模式本身是基本恒定的,當然也會不斷優化、完善。盡管從名義上,人們認為大地藝術節是一個IP,但不應該簡單這樣去理解。大地藝術節更是一種工作方法,其結果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從內容和體驗層面,每一個舉辦地的大地藝術節項目都是完全獨特的。因此嚴格說,大地藝術節完全不具備可復制性。
《魚躍鳶飛》 攝影:李均良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劉毅《走,采茶去》
藝術在浮梁 2023
藝術栗子:如果將興起于鄉村的大地藝術節帶入城市,這兩者對于實際執行來說,有哪些不同的問題要考慮?
孫倩: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無論委托主體是誰,只要我們了解合作方的訴求,團隊就會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大地藝術節是一種方法論,雖然起始于鄉村,但其系統的工作方法和底層邏輯,可以適用于任何地方和領域。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希望帶給大家新的模式和新的案例。
藝術節的中國模式?
藝術栗子:從浮梁到南海,文旅的指向變得更為清晰,這也是近些年對藝術節越發明確的考核指標。從藝術項目到文旅項目,這種導向的轉變中,團隊如何及時做出調整?
孫倩:我們一直很明確,藝術節實施的目的是振興地方,落地的場所是在縣域,不是簡單直接地以打造文旅為目的,藝術節的作用是滲透在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中的。當然,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產生文旅發展的效果也是形成閉環的一個關鍵。從鄉村振興到文旅融合發展,藝術如何應對社會需求,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始終面對的課題,也是讓團隊一直感到幸運、保持興奮狀態的動力。
劉慶元《海邊的餐廳》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高瑀《種植夢之屋》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項目落地都是在縣域。首先應該面向鄉村的文明與文化、歷史與民俗、產業與經濟、環境與生態、人才與組織等地方特征去研究和思考。中國地域發展很不均衡,藝術參與地方振興很難具有普遍性,但也肯定是有效、有益的選項之一,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
藝術在地方的融入與生長,要建立在其本來的文化底蘊之上,因其特性、個性和發展的可能性,去做具體的研究和運籌。浮梁和南海我們給出的就是不同的解決方案,即使在同一個地方,兩年一屆的藝術節也會面對新的課題,必須提出新的思路。
藝術栗子:大地藝術節的面向是多元的,當地人與外地人、藝術家與公眾,團隊如何平衡和協調這些關系?
孫倩:多元關系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堅持平等和真誠。藝術節是為本地而創,本地人應該是藝術節的主角,其次才是游客和觀眾。一味地以秉持都市價值觀的城市人群為立場,單純地去滿足他們,而忽視本地的需求,不符合大地藝術節的宗旨。
我們始終有一個原則,就是以“有利地方”為首要選擇。在這個出發點下,我們要考慮地方的訴求和發展,關心本地居民(村民)的利益,無論是精神層面上的自信提升,還是物質層面上的收入增加。
村民參與南海藝術項目 攝影:張靜
在創作與本地習俗發生沖突時,首先會請地方行政單位牽頭,邀請相關人員面對面溝通說明。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會尊重本地人的意愿做調整。我們合作的藝術家都會認同這樣的做法。南海依舊保留著很傳統的宗族文化,只要尊重當地人的文化禁忌,本地人的包容性和對當代藝術的接納度是很強的。我們團隊的工作就是在各種關系中做好橋梁和黏合劑。
藝術栗子:從日本到中國,在實際執行中有什么不同?經過幾年的實踐,現在已經完全中國化了嗎?
孫倩:從日本到中國,兩國鄉村有著根本的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同,存在和面臨的問題也完全不同。日本是發達國家,他們的鄉村只是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的凋零。以越后妻有為例,藝術節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和商業配套相對完善,更多功夫花在了文化重塑、精神慰藉、社群服務等方面。
CHINAHOUSE華園在越后妻有啟動 2016
孫倩(右)與藝術家徐冰在越后妻有考察 2017
中國每個鄉鎮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前的發展問題,很多地方具備發展文化旅游的條件,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補足。我們除了要把藝術作品完成,藝術節還要去助推基礎設施與服務,比如解決游客的住宿和餐飲,以及更多在地性的商業。這種在中國鄉村通過藝術激發出來的商業活力,發展空間比日本要大得多,因為我們的成長空間和想象力更大。
在文化上,中國疆域廣闊,歷史文化深厚,藝術節執行前期更注重文化挖掘,以及歷史追溯和地理研究。這是一個地基,在這樣堅實的地基上,我們再“蓋房子”。從開始中國項目的第一天起就是“中國本土”的,但是經驗已經完全成熟了嗎?我認為我們仍然走在積累的路上。
藝術栗子:中國的大地藝術節有很多中國特色,例如團隊駐村模式等。可以具體說下還有哪些根據中國特色設立的工作方法?
孫倩:我們在兩地都有本地的運營團隊在持續運營,給本地培養人才貢獻了力量。其中,每天與藝術節“打交道”的志愿者們,我們稱之為大地藝術節最特別的藝術項目。
廣東南海志愿者合影
“藝術在浮梁”展期內的表演活動 2023
志愿者團隊均由本地人組成,南海叫“雞蛋花隊”,浮梁是“螢火蟲隊”,這是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的獨有特色。藝術節大量邀請本地人參與創作和相關工作,他們有賦閑在家的退休人士、家庭主婦、處于人生gap year的本地年輕人。志愿者們經常被游客稱為藝術節的“彩蛋”,他們帶著對家鄉數十年的了解和情感,豐富了藝術項目的講解。
四屆藝術節有哪些成績?
藝術栗子:如何總結創立中國大地藝術節以來的成績?
孫倩:大地藝術節是以文化為主導的系統工程,給地方帶來的是綜合價值。相較于可計算出的經濟指標,鄉村振興的推動、地方品牌的建立、新時代文化力的塑造,以及家鄉自豪感意識的喚醒、年輕人回流等,都是持續帶來的成效,也是藝術節舉辦的初衷。浮梁和南海在全國縣域中脫穎而出,由此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新機遇,大地藝術節毫無疑問成為打開大門的那把鑰匙。
鄔建安《豹貓和他的朋友們》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藝術栗子:首屆“藝術在浮梁”起,大地藝術節便實施藝術與商業并軌制,這是不同于其他藝術項目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是持續運營的重要保障。在您看來,大地藝術節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具體為項目所在區域帶來了什么?
孫倩:核心目標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地方的訴求得到解決。就業態來說, 我們目前還不能簡單說商業上是否成功,這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我們的目標一開始設定的就是謀求基本的收支平衡,不去過多、過高地追求直接商業收益。讓村集體、村民獲得更多收益是藝術節的核心目的。
從整個區域來說,藝術節最大的價值就是成為地方名片,讓一個地方被大家看見并認識,進而吸引游客和投資。旅游帶動消費,這也引導許多本地青年回鄉創業。浮梁寒溪村、南海儒溪村的村民正是商業發展的受益者。
《月亮的眼淚》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4
金釹《醒》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團隊在實施兩個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國內外非常好的品牌和企業家,已經有人愿意支持或者參與,讓我們的內容更加豐富。但是,以資金贊助的直接方式支持藝術節,從模式上暫時還不成熟。
藝術栗子:在浮梁,大地藝術節為基礎設施建設做了很多工作。在南海,也會做這樣的工作嗎?這項工作也是大地藝術節的工作之一嗎?
孫倩:藝術節確實促進了公共設施的建設,這是地方政府配合落實的工作。以南海為例,首屆藝術節舉辦時,在太平墟建了一個新的公共廁所,在儒溪村翻新改造了一座坍塌的紅磚倉庫;第二屆藝術節舉辦之前,改造了平沙島碼頭,促進了通向藝術節展區公路的修繕,改造了村落的水渠環境。空間改造、環境提升、道路修整等,都是大地藝術節前期在地的重要工作。
藤本壯介《水天一色》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2
黃河山《浮出水面》 攝影島影工作室
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2024
雖然大地藝術節的目的是鄉村振興,但在我們的策展階段,會優先把游客的體驗考慮進去。藝術是坐標,可以引領大家體會不同地方的自然、歷史、風土人情,調動人自身擁有的五感和在城市便利生活中被遺忘的很多能力。特種兵式的藝術打卡會讓你錯過很多日常的風景,以及有溫度、有趣的人和事。
文字|顧博、張火火
圖片|瀚和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