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萬斯最近遭遇了職業生涯中最尷尬的外交滑鐵盧,他帶著特朗普"買下格陵蘭島"的幻想踏上那片冰雪覆蓋的土地,卻被當地政府和居民用一盆盆"冰水"從頭澆到腳。這場鬧劇般的訪問不僅暴露了美國赤裸裸的擴張野心,更深刻揭示了跨大西洋同盟關系中正在擴大的裂痕。
當萬斯的專機還在大西洋上空飛行時,格陵蘭島的政局已經悄然變天。新上任的總理延斯-弗雷德里克·尼爾森可不像前任那么好說話,他一上任就給了這位遠道而來的美國貴客一個下馬威:"格陵蘭島不出售,也絕不想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更富戲劇性的是,為了營造"熱烈歡迎"的假象,美國駐當地代表提前挨家挨戶敲門,希望居民能出來捧個人場。結果呢?得到的回應只有此起彼伏的關門聲和翻到天上的白眼。要知道,就在萬斯來訪前半個月,這個總人口才1.5萬的小城就有超過1000人走上街頭抗議美國人的到來,這相當于北京突然冒出200萬人游行,場面之壯觀可想而知。
這場原本計劃3天的所謂"友好訪問",最終縮水成了在美軍基地里3小時的尷尬會面。什么參觀歷史遺跡、體驗狗拉雪橇的傳統項目?統統泡湯!雪橇比賽主辦方直接放話:"我們沒邀請你們!",這臉打得,隔著北極冰層都能聽見回響。
萬斯在寒風中那句脫口而出的"這里真是冷得要命",簡直成了本次訪問的最佳注腳。不過讓他心寒的恐怕不止是零下幾十度的氣溫,更是格陵蘭人冰封般的態度。這位平日里趾高氣揚的美國副總統,此刻就像個不受歡迎的上門推銷員,連杯熱茶都沒混上就被趕出了門。
萬斯在美軍基地的演講堪稱"帝國主義話術大全"。他先是數落丹麥政府"沒照顧好"格陵蘭島,話里話外暗示應該由美國來當這個"監護人"。這套說辭有多虛偽?就像強盜闖入別人家里,指責男主人不會照顧孩子,所以要強行把孩子抱走一樣荒唐。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還煽動格陵蘭島脫離丹麥"獨立",承諾美國會提供"保護"。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稍微了解國際政治的人都看得明白:先把格陵蘭島從丹麥和歐盟的保護傘下剝離出來,變成無依無靠的"孤兒",美國再以"保護者"身份名正言順地收入囊中,這套路和當年吞并夏威夷如出一轍。
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的回懟堪稱教科書級別:"這不是對親密盟友講話的方式,也許美國該照照鏡子。"這句話背后的分量,不亞于一記外交耳光。更值得玩味的是整個歐洲的反應,德國總理朔爾茨搬出"主權不可侵犯"原則;法國外長警告"歐盟不會坐視不管";歐盟委員會更是直接表態力挺丹麥。
這些表態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歐洲已經受夠了美國的頤指氣使。從鋼鋁關稅到北溪制裁,從軍費攤派到現在的公然領土覬覦,華盛頓的霸道做派正在把歐洲盟友越推越遠。特別在俄烏沖突持續的敏感時期,美國這種赤裸裸的擴張主義無異于在盟友背后捅刀子。
格陵蘭島風波絕非偶然,它折射出美國外交政策中日益明顯的"強取豪奪"傾向。從敘利亞油田到烏克蘭糧倉,從委內瑞拉石油到現在的格陵蘭資源,華盛頓的精英們似乎已經撕下了"規則秩序"的遮羞布,露出赤裸裸的掠奪者本色。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放話"會考慮使用任何手段"獲取格陵蘭島,它不僅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精神,更可能打開"強權即公理"的潘多拉魔盒。
這場鬧劇最終的輸家可能不是吃了閉門羹的萬斯,而是美國所剩無幾的國際信譽。當一個超級大國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當"巧取"變成"豪奪",它所失去的將遠比重年不化的格陵蘭冰川更難挽回。也許,美國真該聽聽格陵蘭人用關門聲表達的潛臺詞:霸權主義的路,在21世紀已經走不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